首页 > 古典言情 > 临川羡榆 金裕

5. 布网

小说:

临川羡榆

作者:

金裕

分类:

古典言情

接下来的几天,李璟川的考察行程安排得紧密而充实。

他走访了小镇上的手工作坊,参观了几个颇具特色的艺术家工作室,甚至在镇文化站的座谈会上,与本地文艺工作者相谈甚欢。

他再也没有主动出现在舒榆的画室前,也没有试图通过任何官方渠道与她联系。

然而,舒榆却逐渐感觉到一种无形的网,正在她周围温和地、不着痕迹地编织开来。

她去常去的墨痕咖啡馆买手冲咖啡时,那位与她相熟的老板一边研磨着豆子,一边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笑着说道:“舒老师,昨天那位从市里来的李先生也来了,他可真懂行,一眼就看出我这批豆子的产地,还聊了不少咖啡烘焙的门道,哦,他还随口问起,说是不是有位画画的舒老师常来,夸您的画有灵气呢。”

舒榆握着咖啡杯的手微微一顿,只是淡淡嗯了一声。

她去镇上的小图书馆借阅画册,那位总是很安静的管理员老太太,在为她办理借阅时,推了推老花镜,和气地说:“舒老师,那位李先生前儿也来借了几本艺术类的书,说是要深入了解本地创作氛围,他这人没架子,说话也和气,还帮我把高处那几摞旧书整理了呢。”

舒榆翻动书页的手指停了下来。

甚至连她租住的临河小院的房东太太,某天傍晚送来自己做的桂花糕时,也笑眯眯地提起了那位“李先生”。

“舒老师,你见过那位从市里来的领导没有?真是又体面又和气,一点官架子都没有,今天下午在河边碰到,他还夸咱们这小院环境清幽,说住在这里的舒老师一定很有品味,才能画出那么好的画呢。”

房东太太说着,脸上是纯粹的、对一位有涵养的大人物的赞赏。

舒榆接过温热的桂花糕,道了谢。

关上院门后,却靠着门板,轻轻叹了口气。

李璟川没有纠缠,没有施压,他甚至没有再出现在她面前。

他只是用他那种惯有的、温和而高效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这个小镇的肌理,与她周遭的环境建立起了友好的联系。

他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弈者,不再执着于吃掉对方的王,而是从容地布局,占据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格子,最终形成合围之势。

她无法视而不见。

因为这个男人,正以一种她无法公开指责、却又无处不在的方式,提醒着他的存在。

舒榆走到窗边,推开木窗。

夜色下的漓江静谧流淌,倒映着两岸稀疏的灯火。

对岸新开的一家小画廊,今晚似乎有雅集,隐约传来笑语声。

她记得前两天听房东太太提过一嘴,那家画廊能顺利开起来,多亏了那位李先生帮忙协调了些手续。

她望着那点温暖的灯火,心中五味杂陈。

她试图将那个清晨的纠葛彻底斩断,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和一张写着“谢谢”的字条。

可那个男人,显然并不接受这样的结局。

他耐心十足,手段高明,正用一种她从未经历过的方式,步步为营。

夜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湿润气息。

舒榆知道,她不能再简单地逃避了。

李璟川已经用他的方式告诉她:这场偶然的重逢,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不会那么容易结束。

她轻轻关上了窗,将江风与对岸的笑语隔绝在外。

画室里,未完成的新作静静立在画架上,画中依旧是小镇的风物,只是此刻在她眼中,似乎都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属于那个男人的影子。

——

手机在画案上震动,是文化站长老陈发来的信息。

镇里要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座谈会,想邀请她作为艺术家代表参会,时间就在明天上午。

舒榆的手指在屏幕上悬停片刻。

她本可以像上次一样婉拒,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这个主题,恰好触动了她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雨声渐密,她想起这些日子在小镇的所见所闻,老银匠一锤一锤敲打银器的专注,扎染艺人调配植物染料的耐心,还有那些在古戏台上咿呀唱着的本地戏文。

这些质朴而深厚的传统,与她的现代绘画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她回复了两个字:“好的。”

其实她并擅长和老艺术家们交流,老艺术家们的画更注重意境和格调,觉得一副画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传达出深远的韵味。

得益于几年在国外的学习,她的画风更偏向于国外所推崇的注重光影、细节、写实,也带了几分散漫。

座谈会设在镇文化站的小礼堂。

舒榆特意选了个靠窗的角落位置,想着若是会议乏味,至少可以看看窗外的雨景。

然而当李璟川走进会场时,她知道自己这个算盘打错了。

他今天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比之前见到时更正式几分,但未系领带,衬衫领口随意地敞着,在庄重中保留了一丝随性。

他一进门,目光便不着痕迹地扫过全场,在舒榆身上停留了不足半秒,快得让她以为是错觉。

“各位老师,这位是市里的李璟川市长。”老陈热情地介绍,“李市长对我们小镇的文化发展非常关心,今天特地来参加我们的座谈会。”

李璟川在掌声中微微欠身,笑容温和:“叫我璟川就好,在座的各位都是艺术家,我今天是来学习的。”

他的开场白谦逊得体,很快赢得了在场老艺术家的好感。

舒榆低头翻看会议资料,假装没有注意到他已经在她斜前方的位置坐下。

会议开始后,几位本地老艺人先后发言,谈论着传统手艺的传承困境。

舒榆注意到,那位以制作油纸伞闻名的周老先生,在发言时特意看了她一眼,眼神中带着老一辈艺人对外来现代艺术的不解和审视。

舒榆能理解,艺术这种东西就是会带着某种偏见。

轮到李璟川发言时,雨恰好停了。

一束阳光透过云层,斜斜地照进礼堂。

“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我很有感触。”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但根要生长,需要新的养分。”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传统会消失,而有些却能历久弥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