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退兵的消息,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了冷水,在水泊周边炸开了锅。不仅石碣村与东溪村,就连更远处的村落,也听闻了“梁山好汉”凭借鬼神莫测之手段,以弱胜强,击退千余官兵的传奇。
这传奇的核心,并非某位好汉的万夫不当之勇,而是一个名字——齐墨。
“听说是位女先生,手指一点,平地起沟壑,水泊变天堑!”
“可不是!还能引天火焚船,官兵连人影都没摸着就败了!”
“那是诸葛武侯再世!不,是女中神仙!”
传言在口耳相传中越发玄奇,将齐墨的形象烘托得近乎神异。这带来最直接的变化,便是涌向石碣村和浅水湾的人口,开始急剧增加。
最初是周边村落活不下去的贫苦渔民、佃户,拖家带口前来投奔,只求一口饭吃,一片瓦遮头。随后,一些在老家犯了事、或被官府豪强逼得走投无路的江湖人物、手工业者,也慕名而来,想在这片能挡住官兵的“乐土”寻个安身立命之所。
浅水湾那片初具规模的圩田和井然有序的工地,成了吸引他们的最大磁石。
人,是发展的根本,也是混乱的源泉。
骤然增加的人口,让原本还算宽裕的粮食储备迅速变得紧张,临时搭建的窝棚杂乱无章地蔓延,卫生条件开始恶化,小小的摩擦争端时有发生。阮小二等头领习惯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对于如何管理这日益庞杂的琐事,却显得束手无策,头疼不已。
这一日,几个新来的汉子因为争抢搭建窝棚的好位置,从口角发展到推搡,眼看就要动起手来,引得众人围观,场面一片混乱。
“都住手!”一个清冷而有力的声音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齐墨不知何时已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堆上。她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裙,面容平静,但那双眸子扫过众人,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纷乱的场面竟奇迹般地安静了下来。
“聚于此地,是为求生,非为寻死。”齐墨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若自家门前尚不能安宁,何谈抵御外侮,共建家园?”
她目光转向那几位闹事者:“你等有力气争斗,不如去疏通新规划的排水沟渠,出力多者,自有优先选择住处的资格,还可多得一份口粮。若只知内耗,便请自行离去,我处不养闲人,更不容害群之马!”
几句话,恩威并施,条理分明。闹事者面红耳赤,讷讷不敢言。围观人群中有人喊道:“齐娘子说得对!俺们听齐娘子的!”
一直在旁观察的吴用,适时地站了出来,朗声道:“保正有令,水泊之内,凡垦殖、营造、安置流民等一应内政事务,皆由齐娘子决断!众人须当遵从号令,不得有违!”
这是晁盖集团正式将内政权柄,交付到了齐墨手中。
齐墨深知,乱世用重典,亦需立规矩。她没有任何推辞,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首先,她借助吴用的文笔和自己的规划,颁布了《水泊暂行管理条例》。
第一条便是“以工代赈,按劳分配”。所有投奔而来的青壮,必须参与劳动,无论是垦荒、修筑、运输还是手工业生产,依据劳动强度和贡献换取“工分”,凭工分兑换口粮、盐布等生活物资。杜绝不劳而获,激励生产。
第二条,“定编户籍,划区而治”。对所有流入人口进行登记造册,按来源、技能分组。在浅水湾旁规划出生活区、仓储区、手工业区,要求按统一标准搭建房屋,挖掘公共厕所,指定垃圾堆放点,并安排专人负责清扫,维持基本卫生。
第三条,“技能选拔,人尽其才”。登记时特别注意有无木工、铁匠、瓦匠、织工、郎中等特殊技能者,一经发现,立即给予更好待遇,组织起来成立相应工坊,服务于整体建设。
第四条,“纠纷调解,禁令森严”。设立仲裁处,由齐墨、吴用及几位公认公正的老人共同处理日常纠纷。严禁私斗、偷盗、□□,违者视情节轻重,处以劳役、鞭刑乃至驱逐。初犯容情,再犯严惩不贷。
条例初颁,难免有人不适应,甚至暗中抱怨。但在齐墨坚决的执行和阮小二等人武力的支撑下,秩序被迅速建立起来。当人们发现,只要付出劳动就能获得稳定口粮,居住环境变得整洁安全,争端有人主持公道时,抵触情绪很快转化为拥护和归属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