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狄云告别后,苏过一连几天都在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继续肝满意值开店赚钱成为北宋首富?他虽然还没有达到father马对钱没兴趣的境界,但都到北宋了,汲汲营营只为赚钱,的确差了点意思。
发扬厨艺成为一代名厨?上辈子的剧本,已经腻了。
或者读书科举征战朝堂,走上人生巅峰?且不说他的小聪明能不能科考顺利,后面这些年北宋除了党争还是党争,老苏都起起伏伏跟坐过山车一样,还落得个凄惨下场。他能仕途顺利独善其身么。
真不知道那些穿越前辈们是如何做到叱咤风云,混的风生水起的。
苏过很纠结,于是一连几天完成功课后都赖在苏轼书房,看书练字,修养身心,梳理思绪。
倒让老苏很是诧异。
“你这是因为狄云走了意志消沉么?”苏轼想了想只能找到这个原因。
苏过看了亲爹一眼,继续将剩下的几个字写完,“乖乖练字就叫消沉么,这明明是上进来着。”
"笔下无力,神游天外,练再多都是无用功。"老苏也不惯着儿子,犀利评价道。
亲爹的眼神果然是雪亮的。苏过于是将狄云的话转达,想让老苏帮忙出出主意。
“我应该还算聪明,总要做些大事,以后才能自信的和狄云再见呀。”苏过道。
听了儿子的烦恼,苏轼倒是哈哈一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过听到这熟悉的诗句倒是一愣。
反被聪明误一生,苏轼对自己的境遇还是看的十分通透。
他这一生,才高八斗,仕途却并不算顺利。前期的各种耽误不提,被贬黄州,老苏自己又何尝做错过什么。
用苏三叔的话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就是一场对文坛明星的围剿。
上至高官,下至小丑,都来“共襄盛举”,连以为的朋友也会背后插刀。
神宗不喜欢苏轼么?没有,他超爱,但也担心舆论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被关在监牢中时,苏过以为苏轼只是遭遇一些心理上的煎熬,并无大碍。
后来听闻另一个文人诗作,“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才知道老苏经历了些什么。
在黄州这几年,新老朋友无数,每月各种信件往来,许多人慕名来拜访,也有许多曾经的好友,连写去的信都不敢回复,生怕被牵连。
老苏的心路历程在诗作中展露无疑,也曾短暂低沉,纵情山水超脱世外。
但当徐知州安排事情下来,但凡有利于百姓的,都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当然,也会适当摸鱼,工作休闲两不误。
苏过相信,哪怕是打压他的神宗,有一天回心转意委以重任,老苏也会开开心心赴任,认认真真干活。
老苏经历过这些都能做到,他又何必瞻前顾后,为还没发生的事情而裹足不前呢。
现在蝴蝶翅膀已经在挥动了,那给史书撬个大口子,重新写一写,应该也不会特别难吧?
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呢,虽然不像他爹有那么多好友可以一起努力,但他也有二哥,有狄云,以后也会有更多的朋友的。(应该吧?大i人有点担心。)
没关系,大不了,让老苏顶在前面,他还有好多年可以奋斗呢。
打定主意,苏过对亲爹说道,“又愚又鲁还能到公卿,那只能拼爹了。为了这个愿景,爹你要加油啊,我等着当一个富贵衙内!”
刚说完就被苏轼敲了个暴栗,“没出息!”
苏过吐吐舌头,放下装模作样的纸笔,准备出去溜达溜达了,徐徐图之。就算目标是大展宏图,咱们也要循序渐进不是。
见儿子恢复了斗志,苏轼也放下心来。
只是没想到,苏过本来只是随便一想的事情,竟然真的似乎要实现了。
神宗不知是不是被西夏战事打击过大,终于把目光投向国内民生。又想起了老苏和黄州之前搞出来的试点。
突然下旨,任苏轼为黄州判官,负责协助知州徐大受处理全州政务,将之前的试点政策整理落实下来,争取搞成黄州经验,好推广到其它地方。
之前苏轼虽然也有干活,但都是越级在办事来着。
这道旨意下来,老苏就完全名符其实,以后做出的所有政绩都是切切实实的了。
这简直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苏过还特意看了看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了,毕竟这才元丰五年。根据史料,元丰七年神宗才想起老苏的好,让他去条件稍微好点的汝州继续当团练副使来着。
结果现在不但给他早早免了罪,如今更是直接给实缺了。
品级是稍微低了些,但有了实缺能没有政绩么?有了政绩能没有升职么?
现在是黄州的判官,来日就是汴京的长官了。
苏过感觉前途一下子光明起来,美滋滋,准备给亲爹做点好兆头的食物。
这种庆祝时刻,当然要做定胜糕啦。
将梗米粉与糯米粉混合,放入白糖与食用红色素。
趁着发酵,开始准备馅儿料。
一般是用豆沙馅儿来着,但临时起意,豆子还没泡,换成糖板油丁好了。
用糖腌制好猪板油丁,裹进米粉里,捏成银锭形状。
本来做定胜糕是需要用模具来着,那样造型更标准,糕面上还会有“定胜”二字。
但这种特殊工具苏过就没有了。
不过定胜糕本就源于“锭胜”,做成银锭形状就行,这点手艺苏过还是有的。
等糕点蒸好出锅,苏过盛在盘子里准备去端给老爹。
却见苏轼那里又多了两个客人。
倒不是什么生人,其中一个正是好久不见的秦观,旁边的,是老苏的另一个学生,苏辙二女婿王适。
说来也巧,这两人都是今年回老家考乡试。
结果刚进门就听到苏轼问两人乡试成绩。
结果一个都没中。
端着定胜糕的苏过一下子就有点尴尬了。只能强作镇定送上点心,也不说寓意,只让两人好好补充下远途奔波的体力。
结果苏轼偏偏好奇发问,“这糕点看着挺喜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