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食骨記 夜拾嫣

37.《药罐骨》—— 艾草粥中见仁心?

小说:

食骨記

作者:

夜拾嫣

分类:

古典言情

第一章雨窗灯影,骨忆食香

细雨敲打着青瓦,像谁在耳边轻诉旧事。陈墨坐在案前,骨鉴被擦拭得透亮,六块残骨静静躺在铺着素色锦缎的木盒里,每一块都似还沾着故事里的香气 —— 桂花的甜糯、莲子的清苦、枣泥的醇厚,还有艾草的辛暖,混着雨气漫进鼻尖,竟让他鼻尖微酸。

他先取出那截沾过艾草粥的臂骨,指尖触到骨面时,还能觉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温度,仿佛陈守义当年划破手臂时的灼热,仍残留在这骨质纹路里。案上摊开的宣纸已研好墨,毛笔悬在半空,陈墨却迟迟未落笔。眼前又浮现出骨鉴中见过的画面:李秀英家低矮的土灶前,柴火烧得噼啪响,药罐里的艾草粥咕嘟咕嘟冒着泡,臂骨滚进去时,淡绿色的粥汁渐渐染成浅红,像极了陈守义手臂上渗出的血。

“以骨入药,以粥暖心。” 他轻声念出这句话,喉间发紧。陈守义当年离去时,怕是早已知道自己会因失血而亡,却还是选择留下药罐与生机。那碗被李秀英端给孩子的药粥,哪里只是驱寒的吃食,分明是用性命熬煮的善意。他想起自己幼时生病,阿砚也曾熬过艾草粥,只是那时粥里加了红糖,甜意盖过了艾草的辛味,如今想来,那甜味里藏着的,也是与李秀英相似的牵挂。

笔尖终于落在纸上,墨汁晕开时,他仔细写下 “艾草救魂粥” 五个字,笔锋轻缓,似怕惊扰了骨中的魂。食谱的步骤他写得格外细致:“取田间新采艾草,洗净后剪去老根,沸水焯去涩味,切碎备用;小米淘洗三遍,加清水慢熬至开花,入艾草同煮,待粥稠时,可依情加少许红糖调和辛味。若遇急难,此粥能驱寒暖身,然其魂在‘诚’—— 陈守义以血代药,非粥之效,乃心之诚也。”

写到 “心之诚也” 时,陈墨的笔顿了顿。他想起骨鉴中那转瞬即逝的痛苦人脸,突然明白,陈守义的臂骨里,或许不仅藏着他自己的善意,还记着世间无数相似的遗憾 —— 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感谢,那些没能偿还的恩情,都化作了药粥里的微苦,在岁月里慢慢沉淀。他抬手揉了揉眼角,指腹沾了些湿润,窗外的雨似乎更大了,打在窗棂上,像谁在轻轻啜泣。

第二章枣泥余温,旧债难偿

接着,他取出那块裹过枣泥的碎骨。这骨头比其他几块更小巧些,骨缝里还嵌着一点暗红的痕迹,想必是当年枣泥的残渍。指尖抚过那痕迹时,陈墨的思绪忽然飘到了江南的某个小镇 —— 那是骨鉴中见过的场景:青石板路尽头,阿婆坐在门槛上,手里揉着枣泥,阳光落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暖得像刚蒸好的枣糕。

那是个关于 “等待” 的故事。阿婆的儿子去城里做生意,临走时说要带最好的枣泥糕回来,可一等就是十年。后来儿子客死他乡,商人路过时,将他遗落在怀中的半块枣泥糕与骨头埋在了一起。多年后,阿婆病重,那截骨头从土里翻出,滚到灶台边,灶上正蒸着阿婆为儿子留了十年的枣泥糕。

陈墨闭上眼,仿佛能尝到那枣泥糕的味道 —— 红枣要先在温水里泡上半天,泡到外皮发皱,再放进蒸笼里蒸得软烂,剥去外皮和核,用擀面杖细细碾成泥,加少许猪油和白糖拌匀,包进面皮里,再蒸上一炷香的时间。蒸好的枣泥糕,咬一口满是枣香,甜而不腻,可阿婆到死都没等到儿子回来吃她做的糕。

“枣泥念归糕”,他在纸上写下这个名字,笔尖有些发颤。食谱里,他特意加了一段注:“红枣需选沧州金丝小枣,泡时宜用井水,蒸时火不可太急,否则枣泥会失了温润。此糕最忌‘等’—— 阿婆等了十年,等凉了糕,也等凉了心。世间情分,多像这枣泥糕,趁热吃才暖,若总想着‘以后再说’,到最后只剩满灶余温,空留遗憾。”

写完这段话,陈墨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雨丝飘进来,落在他手背上,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了些。他想起阿砚,想起她总说要教他做墨香糕,可每次都被各种事耽搁。如今阿砚不在了,那碗墨香糕的味道,竟成了他最想留住却再也抓不住的念想。“莫让情变成债”,他低声对自己说,胸口像被什么堵住,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第三章莲子清苦,爱恨皆渡

第三块骨头,是带着莲子清香的。这骨头比前两块更显沧桑,骨面上有几道浅浅的刻痕,像是被什么东西反复摩挲过。陈墨将它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淡淡的莲香混着苦涩漫开来,瞬间将他拉回那个荷塘边的小院。

那是个关于 “救赎” 的故事。女子名叫莲心,丈夫嗜赌成性,将家中财物输光后,竟想卖掉女儿。莲心无奈,带着女儿逃到荷塘边的小院,靠采莲子为生。后来丈夫追来,争执间失足落水而亡,商人路过时,将他的骨头与一颗晒干的莲子埋在了荷塘边。多年后,女儿病重,那截骨头从荷塘里浮起,滚到莲心的灶台边,灶上正熬着莲子羹。

陈墨记得,骨鉴中看到的莲子羹,是用新鲜的莲子,剥去外皮和苦心,加冰糖慢熬而成。可莲心那次熬羹时,却故意留下了苦心。她说:“人活着,哪能没有苦?可苦过了,总能尝到甜。” 后来女儿喝了加了骨头熬的莲子羹,病竟真的好了。只是莲心看着那截骨头时,眼里既有恨,又有说不清的复杂。

“莲子渡厄羹”,他在纸上写下这个名字,笔锋比之前更重了些。食谱里,他写道:“新鲜莲子去壳,若求清苦回甘,可留少许苦心;加水与冰糖同熬,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至莲子软烂即可。此羹之魂在‘渡’—— 莲心渡女儿脱离病痛,也渡自己放下仇恨。世间爱恨,本就如莲子,苦与甜纠缠,若总记着恨,苦的终究是自己;若能放下,苦中也能品出甜来。”

写到 “放下仇恨” 时,陈墨的眼眶又热了。他想起自己曾因一桩旧事,与好友反目,后来好友离世,他才明白,那些所谓的 “恩怨”,在生死面前是多么可笑。如今再想道歉,却早已没了机会。他抬手抹了抹眼角的泪,墨汁不小心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黑点,像极了莲心眼中未落的泪。

第四章桂花甜糯,错过难寻

第四块骨头,沾着桂花的甜香。这骨头很小,像是孩童的指骨,骨缝里还夹着一点淡黄色的桂花碎屑。陈墨将它放在手心,轻轻摩挲,眼前浮现出那个满是桂花树的小院 —— 那是个关于 “错过” 的故事。

小女孩名叫桂儿,与隔壁的少年阿明青梅竹马。每年桂花开时,阿明都会帮桂儿摘桂花,做桂花糕。后来阿明要去当兵,临走时对桂儿说:“等我回来,就娶你,天天给你做桂花糕。” 可桂儿等了一辈子,也没等到阿明回来。商人路过时,在战场遗址上找到了阿明的一块指骨,骨头上还系着当年桂儿送给他的桂花香囊。商人将指骨带回,埋在了桂儿家的桂花树下。

多年后,桂儿老了,眼睛也瞎了。有一天,她摸着桂花树,突然闻到一阵浓烈的桂花香,低头一看,那截指骨从土里滚了出来,落在她的手里。桂儿把指骨抱在怀里,像抱着阿明的手,她笑着说:“阿明,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我还等着你给我做桂花糕呢。”

陈墨写下 “桂花守诺糕”,笔尖轻得像怕碰碎了桂儿的梦。食谱里,他详细记录了做桂花糕的步骤:“新鲜桂花洗净,用盐腌制片刻,去涩;糯米粉加清水揉成面团,分成小块,擀成薄皮,包入桂花馅(桂花与白糖、猪油拌匀),放入模具中压成型,上锅蒸一刻钟即可。此糕最忌‘诺’—— 阿明许了诺,却没能兑现;桂儿守了诺,却守到了白头。世间承诺,若做不到,不如不说;若说了,便要记着,莫让等的人,等到香消玉殒,只剩满院桂花,空留甜香,却无人共尝。”

写完这段话,陈墨拿起案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凉茶。茶的苦涩让他想起桂儿最后那笑容里的凄凉,他忽然觉得,这世间最残忍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明明有机会珍惜,却因为各种理由错过。他想起自己曾对阿砚说,等忙完这阵子,就陪她去看江南的桂花,可如今,江南的桂花怕是又开了,他却再也没机会陪她去看了。

第五章稻穗饱腹,恩情永记

第五块骨头,带着稻穗的清香。这骨头比其他几块更粗壮些,像是农夫的腿骨,骨面上还留着些许泥土的痕迹。陈墨将它放在案上,指尖拂过那些痕迹,仿佛能触到稻田里的泥土气息 —— 那是个关于 “报恩” 的故事。

农夫老周,年轻时曾救过一个落难的商人。商人临走时,对老周说:“以后若有难处,就到城里找我。” 后来老周的儿子得了重病,家里没钱医治,老周想起商人的话,便带着儿子去城里找他。可商人早已忘了当年的承诺,见老周衣衫褴褛,便将他赶了出去。老周绝望之下,只能带着儿子回到乡下,靠种稻子勉强糊口。

有一年,家乡闹旱灾,稻田颗粒无收,老周的儿子也因为营养不良,病情加重。商人路过时,看到老周一家快要饿死,心里愧疚,便留下一些钱财,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块腿骨(据说是他父亲的遗物,能保平安)埋在了老周的稻田里。后来,老周的稻田竟奇迹般地长出了稻穗,儿子的病也渐渐好了。

陈墨写下 “稻穗报恩饭”,笔锋沉稳,似在诉说一段沉甸甸的恩情。食谱里,他写道:“新收的稻谷脱粒,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