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如同最凛冽的冰水,瞬间浇灭了苏溟舟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但紧随恐惧而来的,却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前所未有,冷静到极致的紧迫感。
没有时间了。
他从地上爬起来,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行动。他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将他所有的“家当”,安全、高效、隐蔽地转移到他唯一的希望——“求索号”上。
但在那之前,他必须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精密的一次计算。这关乎到他的方舟能否在即将到来,真正的风暴中幸存下来。
他从床底下翻出一个廉价的电子行李秤,这是他当初为了坐廉价航空回家,为了不让行李超重而特意买的。此刻,它将决定他的生死。
“首先,是我自己。”他站上体重秤,屏幕上显示出“65.0KG”的数字。“最近又是熬夜又是没好好吃饭,瘦了点。算上衣服、鞋子和随身物品,按70公斤计算。”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下第一个数字,字迹因为用力而显得有些扭曲。
“然后,是这两个大家伙。”他将两个黑色的密封箱拖到房间中央。“生命箱”和“工具箱”。他先将里面的东西全部掏出,用行李秤一个个地称重,过程一丝不苟,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压缩饼干,10包,每包1公斤,总计10公斤。这是能量的基石,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急救包,里面塞满了各种药品,1.5公斤。希望永远用不上,但必须有。”“滤水壶和两个生命吸管,加起来算1公斤。这是命脉,比食物更重要。”“手摇发电收音机,1公斤。信息和光明,在黑暗中比黄金还珍贵。”“笔记本电脑和充电宝,3公斤。这是我的大脑,是‘方舟计划’的核心,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将这些数字一一记下,然后转向另一个箱子。
“工具箱这边……撬棍,这家伙最沉,足足5公斤,简直就是一块纯钢。但关键时刻,它能提供的安全感也是无可替代的。”“鱼枪,加上三支钢制鱼镖,2公斤。我的‘矛’,既能捕猎,也能……防御。”“手摇钻和工具盒,4公斤。维修和改造的基础,求索号的‘外科手术’全靠它们了。”“手抛网,3公斤。希望能用它捞到足够多的鱼,让我摆脱坐吃山空的窘境。”“50米的尼龙绳,4公斤。万能的工具,用途太多了。”“防水油布,3公斤。我的‘屋顶’,能不能睡个安稳觉就看它了。”“工兵铲和备用船桨
如果喜欢本书请记得和好友讨论本书精彩情节,才有更多收获哦
……算4公斤。”
他将这些数字一个个加起来嘴里念念有词:“10+1.5+1+1+3+5+2+4+3+4+4=38.5公斤。两个箱子本身一个5公斤两个就是10公斤。总计……48.5公斤。”
“总物资重量约50公斤加上我自己的70公斤就是120公斤。”
他放下笔盯着这个数字眉头紧锁。接下来是最关键的问题:求索号的载荷极限是多少?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里“方舟计划”中关于船舶工程的文件夹找到了一个关于小型木船载荷的估算公式。
“一艘船的排水量等于它排开水的体积乘以水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所以最大排水量就是它的载荷极限。”
“求索号是平底杉木船可以近似看作一个长方体来估算。长4米宽1.2米船深0.6米。那么它的理论最大排水体积是4*1.2*0.6=2.88立方米。水的密度是每立方米1000公斤所以理论最大排水量是2880公斤。”
“但这只是理论值根本不可能!”他立刻摇了摇头“船不可能完全沉入水中必须保留足够的‘干舷’也就是船舷高出水面的部分否则一个浪打过来就全完了。对于这种内河小船安全干舷至少要保留三分之一也就是0.2米。”
“那么安全的吃水深度就只有0.4米。所以
“船本身的重量呢?杉木的密度大约是每立方米400公斤。船体的木料体积……这个不好算只能估算。按经验这种小船自重大概在150公斤左右。”
“所以求索号的安全载荷大约是1920-150=1770公斤。这个数字……太大了不真实。”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估算模型太过粗糙这种算法更适用于大型货轮。
“换个方法按载人数量算。铭牌上写着‘限载4人’。成年男性平均体重按75公斤算4个人就是300公斤。这应该就是它的常用安全载荷。考虑到风浪和动载荷必须留出足够的安全余量。极限载荷可能在400公斤左右。”
“400公斤……”他看着这个数字又
你身边有不少朋友还没看到本章呢,快去给他们剧透吧
看了看自己计算出的120公斤,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还好,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一。就算再带上20升的应急饮用水,也就是20公斤,总重140公斤,也远远没到极限。干舷高度会很理想,抗风浪能力能保留到最大。
计算完毕,苏溟舟的心彻底定了下来。恐惧和慌乱被一种冰冷,基于数据的自信所取代。他知道,他的方舟,虽然渺小,但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搬运。
他看了一眼窗外,天色已经蒙蒙亮。白天行动目标太大,他必须等到下一个夜晚。而今天白天,他必须先去码头,稳住老板,并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
他将所有物资重新打包,用防水布盖好,推到床底下,然后换上自己那身早已穿得褪色的工作服,走出了出租屋。
踏出楼道的那一刻,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距离台风过去已经两三天了,但城市远未恢复常态。街道上满是狼藉,积水虽然退了不少,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腥臭味。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一丝茫然,议论着那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台风。
苏溟舟低着头,快步走向码头。他路过一个早点摊,几个吃早饭的爷叔正在高声阔论。
“侬晓得伐?昨天外国新闻又来了,说啥南极一块冰塌掉了,比阿拉宁海还大!一个穿着白背心的爷叔夸张地比划着。
“嗨,又来了呀,另一个叼着油条的大叔不屑地说道,“年年都讲,我耳朵都听出老茧了。去年讲北极,前年讲格陵兰,今年轮到南极了。跟阿拉有啥关系啦?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轮不到阿拉操心。
“就是!我看呐,就是那些卖新能源车的,卖环保产品的,联合起来炒作!吓唬吓唬人,东西就好卖了呀!
苏溟舟听着这些议论,脚步没有停下,但心里却愈发冰冷。他知道,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无知和麻木,是比洪水更可怕的东西。
他刚到码头,就看到自己的老板正和老张头凑在一起,对着手机指指点点。
“张大爷,你看你看,又是这个新闻,到处都是。老板把手机递给老张头。
老张头眯着眼看了半天,吐出一口烟圈,慢悠悠地说:“瞎讲八讲。南极的冰化掉了,水流到阿拉这里,要多少辰光?几百年都不止!再说了,真要淹,北京不比阿
恭喜你可以去书友们那里给他们剧透了,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恨”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