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给儿子包扎伤口的手一直在抖。
"郑家是要逼你绝了科举路啊......"她眼泪砸在药粉上,"不如我们......"
"母亲。"王璟昱突然问,"您可知今日是什么日子?"
不等回答,他已自顾自道:"十年前今日,父亲将那份河工贪腐案卷送入府衙。"他望向窗外暴雨,"儿子不会重蹈覆辙。"
赵楠蹲在灶前煎药,听着里屋断续的对话,突然发现药罐旁摆着半块枣泥山药糕——是今早她硬塞给王璟昱的。
雨声中,少年沙哑的嗓音隐约传来:"......明日我去辞了县学。"
"不行!"孟氏几乎尖叫,"你好不容易......"
"周教谕已举荐我去青阳书院。"王璟昱的声音冷静得可怕,"但束脩要二十两。"
哐当!赵楠失手打翻了药罐。二十两,够庄户人家吃用两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孟氏就抱着包袱出了门。
包袱里是她熬了整整半个月的绣活——一幅《松鹤延年》的插屏,用的是上好的杭绸,鹤羽以掺了银线的丝线层层叠绣,日光下能泛出流水般的光泽。这是城里徐员外订给老母亲的寿礼,讲好完工给二两银子,抵得上寻常绣娘三个月的工钱。
赵楠蹲在灶前熬粥,见孟氏回来得比平日早,正要招呼,却见她脸色煞白,手指死死攥着包袱皮,指节都泛了青。
"孟姨?"
包袱被重重搁在桌上,系带散开,露出里头丝毫未动的绣品。鹤翅上一处不起眼的角落,赫然沾着块铜钱大的污渍,像是被茶水泼过,晕开了朱砂色。
"徐家说......"孟氏嗓音发颤,"绣品污损,要扣一两银子。"
赵楠倒吸一口凉气。一两银子能买三石米,是王璟昱半个月的束脩。她凑近细看,突然捏起绣品边缘嗅了嗅:"这不是茶渍,是醋!有人故意——"
"嘘!"孟氏慌忙掩住她的嘴,眼睛瞟向里屋。王璟昱前日冒雨去县学辞行,回来就发了高热,此刻刚喝完药睡下。
灶上粥锅咕嘟作响,孟氏机械地搅着木勺,勺柄在她虎口磨出深深的红痕:"绣庄管事说......若我不认这罚银,往后就别接大件绣活了。"
午后,赵楠借口买丝线进了城。
徐家绣庄是青浦县最大的绣坊,三进的大院,门前挂着"精工细作"的金字匾额。她装作挑选绣样,耳朵却竖得老高。
"听说了吗?郑家小姐出嫁的百子帐,原该是孟娘子接的......"两个绣娘在货架后咬耳朵。
"嘘——没见前日郑府嬷嬷来见过徐管事?"
赵楠指尖一颤,绣花针扎进指腹。血珠沁出来的瞬间,她突然想通了关窍——王璟昱在县学得罪了郑明德,郑家这是要断他家的生计!
她佯装无意凑近那俩绣娘:"姐姐们说的孟娘子,可是西桥村那位?我娘还想找她绣帐檐呢。"
"劝你趁早换人。"圆脸绣娘压低声音,"徐管事放话了,谁再接她的活计,工钱统统压三成。"
赵楠走出绣庄时,怀里多了块顺来的绣样边角料。布料上残留的醋味,和孟氏绣品上的如出一辙。
"不行!"孟氏死死按住妆奁,"这是你外祖母留下的......"
赵楠看着那支被摩挲得发亮的银钗——钗头一朵素心梅,花蕊处嵌着粒小小的珍珠。这是孟氏嫁妆里唯一值钱的物件,王璟昱高热那晚,她宁愿连夜赶绣活也不肯典当。
"孟姨。"赵楠轻声说,"青阳书院的束脩,月底前要交齐的。"
当铺柜台高得遮天蔽日。朝奉掂了掂银钗,鼻孔里哼出声:"珍珠米粒大,银质又杂......八钱银子。"
"这钗光是工钱就值二两!"孟氏急得去夺,"珍珠是南珠......"
朝奉突然咧嘴笑了:"孟娘子既要讲价钱,不如说说......"他压低声音,"郑家许你什么好处?竟敢在漕粮账目上作梗?"
孟氏如遭雷击。赵楠这才注意到,当铺墙角站着个戴瓜皮帽的伙计,正是那日在县学门口见过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