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林希两夫妻找了地方去采买一些易碎不好带的东西,比如热水瓶、搪瓷杯等。除此外,还买了一些不易变质的小糕点,以及果脯。
要不是林希拦着,祁博衍还想给她买两瓶奶粉。
这年代大家的生活都难,奶粉绝对是奢侈品。
在没摸清楚其他几个舍友是什么情况之下,林希不想表现得太惹眼。
之前老爷子让她大二时,申请回四合院住,林希拒绝了。
虽然这个年代的住宿环境确实不好,但就像她说的,入乡就要随俗,不要搞特殊。
大学四年的时间很宝贵,她要把时间和精力好好用在学习上,真正在学业上有所成。除此外,她还想跟大学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当中舍友的关系最容易处好,也最牢固。
她不想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听她这样说,老爷子自然赞成她,只让她那就周末的时候回四合院,他让李姨好好给她补身子。
这事老爷子不提,林希也想这样做,自是连连称是。
两夫妻拎着大包小包回到宿舍时,原先剩余的三张空床铺,都有人在收拾。
林希听到她下铺,也即正对着门下铺的小姑娘,正懊恼地自我嘟囔,“早知道我就听爸妈的话,早一天出门,早一天到学校,就不用睡这张床铺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人诚不欺我。”
“咱们宿舍八人,三个京城本地人,一个冀省来的,离京城也不远。就咱们三,还有另外一个人来自天南海北,距离京城远。他们要有心比我们早来学校,咱们再早来都比不过人家。”
“哇,赵姐姐,你怎么才来就知道这么多事,你好厉害啊?”刚才懊恼嘟囔嘴的小姑娘,听到赵穆兰的话,眼睛晶晶亮地看着她隔壁铺的短发女子。
“报道完,我顺嘴问了一下。”说完,还把宿舍几人的专业院系说了一下,“我、张婧还有冀省来的林希,以及京城的夏虹是经济系的。你和贵州来的葛秋实,以及另外两个京城姑娘查剑英、杨明燕四人是中文系。”
“中文系学什么好理解,我也知道。你们经济系听起来好抽象,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
“大概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吧,具体我也不是很懂。”
“听起来就很难的样子,你们真厉害。”
“在我看来,中文更难。所以,只能说各有所长。”一直没开口的张婧开口道。
门口的林希觉得自己再不开口不合适,当即接话道,“我也这么觉得。”
她的声音一出,三人齐齐看向门口。
只见门口的女子,个头瞧着有一米七几,五官很是深邃立体,着一身半新不旧的橄榄绿军装,身躯笔挺的,看着很是精神。
“同志,你是退伍军人吗?”张婧开口问道。
林希看向她,一个长得很有异域风情的姑娘,摇头道,“不是。就是我一度比较淘,喜欢跟伙伴们玩官兵捉贼的游戏,大概游戏里扮多了官兵,染上了一些官兵的习惯,看起来有点像军人。”
“我是冀省来的林希,去年六月份才高中毕业,今年十九岁。”
“巧了,我今年也正好十九岁,张婧,来自新疆兵团。”
“咱们宿舍你们两最小。”赵穆兰开口道,而后自我介绍道,“我是辽省的赵穆兰,22岁,已经结婚生子。”
“我也结婚了。”林希也趁机说道。
张婧紧接着道,“我也结婚了。”
“你们都结婚好早,难怪我爸妈总说我是老姑娘了。”听到两个年纪比自己小的都结婚了,单身狗黄晓敏开口道,“我是海南地区的黄晓敏,20岁,不说结婚,连对象都没有。”
“那往后可以在学校里,找个志同道合的对象。”
“还是不了。”黄晓敏想都不想就拒绝,“姑且不说,毕业后可能分配不到一个地方去。就我现在拿到手的钱和补贴,我一个人能过得有滋有味的,干嘛要找对象?!”
“找了对象,花了他的钱,用了他的东西,会让我觉得自己欠他,把自己搞得低他一等。不花他的钱,不用他的东西,我找对象来分我东西,用我东西吗?”
“我觉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花自己用更好,不想跟任何人分。”
海南地区地处偏远,过去十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别人的外国文学,敬而远之的,黄晓敏私下里却没少看。
她看过太多女人喜欢上男人后,最后不得善终的情况,加上她又有意对比现实跟文学作品的内容,导致她对男人没有任何的幻象。
她觉得男人除了会给女人制造麻烦后,什么都帮不了女人。
无论谁给她介绍对象,她都能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导致现在都没人愿意给她介绍对象。
她爸妈被她弄烦了,就让她早点到学校报道,可她贪恋家里的美食,拖到不能再拖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家。
林希没想到自己能听到这样的言论,意外地看向自己下铺的姑娘。
这是个标准的南方姑娘,个头很是娇小,秀气的五官上,那双好像能洞彻世事的大眼睛,尤其引人注意,身上有股独属于文人的气质,“你活得好明白啊?”
比她一个来自几十年后灵魂的人,还要通透清醒。
“谢谢夸奖。”黄晓敏好像找到知音一样,很是愉快地应了对方,而后幽幽说道,“我爸妈说我太自我,让我不要随便跟人说这些话,免得哪天惹火上身。”
“都说读书使人明理,咱们都是读书人,虽然读的书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我想这些话,应该不算大逆不道。”
“……”确实不算大逆不道,但这样的言论,绝非这个年段的主流思想,能接受的人肯定不多,“果然握笔杆子的都不是寻常人。”
这不,已婚的张婧,就不赞成她的言论,“我觉得找对象结婚挺好的。”
“看来你的婚姻生活挺不错的。”
“是不错。”张婧数着说,“结婚后,不用再跟父母兄弟姐妹挤在小小的筒子楼里,不用每天被要求做这做那的,不用再把自己挣的每分每厘都交给父母。”
“要是我还没结婚,我爸妈肯定不同意我参加高考上大学。哪像现在他们就算不乐意,也管不到我。”
听她这样说确实很不错,黄晓敏好奇道,“可结婚后,你丈夫也有一大家子的人啊?!”
“我丈夫是孤儿。”确切的说是烈士后代,本人现在也是军人,所以条件真是再好不过,“虽然跟他结婚,以后没有公婆帮衬,但结婚后就能自己管家,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我很满足。”
“你丈夫支持你高考上大学,想来本身也是不错的人,你是幸运的。”同样结婚的赵穆兰,听她这么说,由衷说道。
“是的,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说起自己的丈夫,张婧眉开眼笑的,而后对黄晓敏说道,“所以不要以偏概全,觉得所有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我不是以偏概全,而是深知自己没你这种运气,能遇到这么好的男人。”反正目前为止,她遇到的男人,多事她以为的样子。
从几人的谈话中,林希大概知道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现在的生活状况。
很庆幸,眼下这三人应该都不是难相处的人,“你们吃午饭了没?我吃我这里有些糕点,你们可以先垫垫肚子。”
“不用不用,我们这就收拾完出门。”
三人差不多是同一时间到宿舍的,手上的速度也差不多,一样快收拾好了。
“我上铺这位同志整的这个帘子不错,回头我也整一个,免得门一打开,就被外头的人瞧到我床铺的样子。”黄晓敏摸了摸有些发酸的腰说道。
“你上铺的同志就是我。”林希笑着说道,“我在家就是这样隔着帘子跟其他姐妹同住,我想着在宿舍也这样弄一下,好歹算有个自己的小空间。”
其实她从小到大,除了被接回顺义县那一年多时间,跟林熙一起睡一间房,其他时间都是自己一个房间。这样说,不过是更贴合这个时代的情况而已。
“我也准备这样弄。”家里姐妹说的张婧,早就想好这样弄,不过她想着这种东西来京城后再买就好,不要费力气从新疆千里迢迢带过来。
“那一起去吧。”赵穆兰也觉得这样整一下不错。
三人离开宿舍后,林希放好自己的东西,也锁了门下楼。
刚才看其他宿舍都有家属陪伴,她便把祁博衍打发下楼。
祁博衍没走远,林希除了宿舍楼,就看到他的身影,抬脚朝他走过去。
大体跟他将宿舍三人的情况说了一下,“希望其他四人也都是好相处的。”
“大学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绝对都是抱着学知识的态度来的。大家的心思都在学习上,哪怕性格差点,应该也不难相处。”这些人都把这当成救命稻草,都进大学校门了,肯定都很珍惜机会。
林希也觉得应该是这样,便不再纠结,“走吧,咱们校园里逛逛?”
再过几天祁博衍就要出国,而她明天就要正式上课,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不多了。
祁博衍自然没反对的道理。
于是,两人并排在慢慢走,慢慢逛。
一路上不乏遇到拎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人。
各种年龄段的都有,哪怕满是沧桑的脸上,来到这里后,脸上也不由带上了希冀之光。
看着这样一些人,林希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这真的是那些濒临崩溃的人的救赎之光。
便也能理解,为什么77.78两届大学毕业生,几乎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材。
他们大部分都是从苦难中,甚至说是绝望中走出来的,比谁都清楚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这是越往后日子越好过的大学生,完全不能比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年代,所以他日哪怕他们年华老去,他们的身上,仍然有着生机勃勃的生长力。
林希想,在这些人的眼里,除了死亡这件事,任何事情都打不倒他们。
这样想来,过去十年的磨难,其实也不算什么。
“他日如果我们有孩子,该让他们吃苦还是让他们多吃吃苦吧。没吃过苦的孩子,不知道幸福的不容易,就不会去珍惜。”就像曾经的她一样。
她想,造成现代社会:意气风发的老人,生不如死的中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
现象的原因,在于随着人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啥都舍不得孩子干,啥都舍不得孩子吃苦,才会在明明已经拥有够多了,还总是不满足。
祁博衍出国那天,林希满满的课程,她只能目送他坐往机场的车离开。
从此,开启跟他的跨国婚姻。
人在国内时,哪怕像之前当司机那样,十天半个月不着家,她也知道最多一个半月,他就能回来。所以,两人结婚近一年,她从来没生出过不习惯的感觉。
这次却不一样。
这次他出去,起码得有三到四年见不着人,才送走人,林希就感觉不习惯了。
上课的时候,会想着他这会儿到哪里了?会想着第一次坐飞机,也不知道他习不习惯?
好不容易接到他越洋打回来的,报平安跨国电话,知道他一路还好后。
又时不时担心,他在国外习不习惯。
好在她的课业是真的很忙,而且她如自己所愿当上了班干部。
虽然只是当课代表,但经济学这门学科,本就不好学。
为了自己这个课代表的成绩不至于太差,她很快将注意力都放到学习上。
人忙碌起来,时间就过得很快。
这年头哪怕他们两夫妻不缺钱,也没办法让他们经常打跨国电话。
两人只能通过最古老的通讯方式—写信,联系彼此。
写信的联系方式,虽然一封信件来回需要近两个月时间,但两人都很忙,不盯着信件看,并不会觉得时间多难等。
两人写信除了互道思念外,就是说彼此的学业。
祁博衍才到纽约时,没有门路,学什么都慢。
那段日子他的焦虑,透着字里行间,传递给了林希。
后面林希告诉他,可以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写相关论文。
只要他的论文能写得出彩,他就能用论文做敲门砖,敲开他想学的东西的大门。
祁博衍听了她的建议,开始窝在图书馆里,一天十七八个小时的查阅各方面资料。查完资料,又找了一些论文学习,怎么写论文。然后就开始动手写论文。
因为能查到的资料多是电脑方面的,所以他写的论文也是跟电脑有关的。
论文确实得以顺利发表,但仅凭这论文想要引起某所大学的注意,并不现实,
可确实被人看到了,被一个华侨看到了。
这位华侨姓王,单名一个全,他是1945年赴美国留学,而后留在美国发展。
同为华人,他很是知道,华人想在国外立足有多难。
所以无意间看到那篇论文的作者,是他许久不曾见过的同胞的名字时,他仔细读了那篇文章。他本身就是搞电脑的,对眼下电脑的最新技术,很是清楚。
祁博衍的论文虽还有些稚嫩,但文章的前沿性却绝对足够,他便生出了跟对方见面的心思。
见面后,他先问了国内的情况。
没有林希的出现,因为过去十年的遭遇,他也许对国内会有诸多负面的评价。
可因为林希,因为从她口中知道很多后世的发展情况,尤其知道经历过这十年的很多人,往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他认可了林希那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的理论。
哪怕说起过去拿十年,他也将其比喻成那是对他的磨砺。更不用说,说起如今恢复高考,以及各种利好政策的事来。
就像王全说的,一个华人想在国外立足,其中的艰难,没经历过的人,压根不知道。
他不是没想过回国发展,可在他想回国的时候,国内的风声已经很不好,所以他犹豫了。
后面的事实告诉他,他没回国的决定是对的。
虽然抱着这样的心态,可每次被歧视的时候,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这都二十几年过去,国内的环境一直不好,他一直不敢回去。
如果照眼前的后生说,国内却是绝对值得回去的,这让王全不免起了心思。
当然,他现在家大业大,也算在勉强在美国扎根,回国的事并不是小事,不到他觉得万分妥当,他不会把这话说出口。
不过,这不影响他留下祁博衍这个年轻后生。
留下他一来是在能帮的地方帮他一把,一方面是方便从他这里及时了解国内的消息,一举两得的事。
得知他总算找到门路,林希也松了口气。
时间在两人你来我往中,大半年就过去了。
这期间林希凭借她那卖遍大江南北的复习资料,被78年的学弟学妹所熟悉。
待9月开学的时候,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跟她打招呼,感谢她。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她在经济学方面,总算有些初浅的认识,勉强能看得懂祁博衍给他收罗回来的经济学著作。
她本就不是个藏私的人,又有祁博衍先前说要替她班上同学找经济学著作的事,但凡祁博衍给她寄资料,她都拿到班级,让有兴趣的同学,轮流一起看。
她大方爽朗的性格,本就讨喜,又有这些书籍帮衬,她的大学生活,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
就这样,时间一下到1978年12月18日,宣布改革开放的那一天。
这一天对全华国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敏感度,林希却是知道的。所以,她跟祁博衍早就约定好,这天要打跨国电话。
要打跨国电话,在学校不方便,所以下午放学,林希就直接回了四合院。
老爷子去参加三中全会了,家里就李姨在。
自打她来京城读书,周末只要没事,她都来四合院吃饭,跟李阿姨熟得不能再熟。
见她进门,也不问她回来干嘛,就开始给她张罗吃的。
林希谢过她后,看时间快到跟祁博衍约好的时间,就坐在电话机旁等。
她这才坐下不久,电话就通了。
这年头打跨国电话相当麻烦,好在她都是负责接,麻烦都在拨打人那边。
拿起话筒,声音很快就跟着传来,“是希希吗?”
“是我。”林希回应道,“话费太贵,咱们捡紧要的话说,一些问候的话,咱们写信慢慢说。”
难得能听到她的声音,祁博衍其实很想跟她多说几句,但他也知道这电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监听,太过私密的话,并不方便说出口,只能应了林希的要求,“好,你说。”
“今天国家宣布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了。对外改革跟你关系暂时不大,对外开放跟你关系可能不小。所以,我第一时间把这消息告诉你。”王全想回国投资的事,祁博衍跟她说过。
想到这王全本身是搞电脑的,要是能在这个节点上把人召回来,那国家在电脑上的发展,起码能早上二十年时间。
她没忘记,祁博衍出去,除了学技术外,还想拉合适的人回来投资。
这位王全先生,无非是眼下最好的人选。
祁博衍显然也是这样想的,“好,我知道了。不过,这政策刚提出来,具体有哪些优惠政策,还要你后续及时告诉我,我这边才好安排。”
要是能由他牵头将王全吸引回国投资,最好是将他那电脑公司建到国内,那无论于国家,还是于王全先生都是绝对的好事。
而作为牵头人的他,先不说其他回报,就这电脑公司在国内发展起来,就是他后续发展的硬件设施。
先有电脑的发展,才有后头自家妻子说的各项发展。
总之,这件事对他来说,绝对只有好没有坏。
“这点不用你说,我也会做。”
“在王先生的帮助下,我已经掌握了可视电话的技术。但是单有技术没用,还得有硬件设施做配备。另外,我开始学习阿帕计算机网,这也是王先生帮助的。”阿婆计算机网是现代互联网的前身,要不是认识王全,哪怕他在国外待上三五年都不一定,能接触到这项技术。
从这方面来说,他真的很感激王全。
不看其他,看在这事的份上,他也会好好帮王全牵头回国的事。
“用不上只是暂时的,相信等你回国,国内在这些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基础。”说起这个,林希不由说起,她隔断时间就往报纸上投放的稿件,“你寄回来的那些科普资料,已经慢慢起作用,我在学校偶尔能听到有关的谈论。”
“技术的事,只要有人关注了,自然有感兴趣的人去研究。”
“研究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成为行业。”
“王先生知道我一直在国内发技术科普的文章,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他叫自己的秘书整理了一整个系列的科普给我,我已经寄给你,估计不久就能收到。”
“你问问王先生,同不同意把那些内容在国内出版,同意的话,我就让爷爷想办法,出一本系列科普书。”
祁博衍觉得对方愿意拿出来,肯定不介意他们拿来出版。
不过,想到王全已经在国外生活几十年,很是讲究尊重。
这事确实问过对方会更好,“好。”
“我们在国内一切安好,你好吗?”林希最后问道。
祁博衍知道这是要挂电话了,心里很是不舍,“挺好的,就是一直很想你。”
“我也想你。”这是真的,“每次想你,我就告诉自己,分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那样就不至于太难受。”
“我也一样。”祁博衍希望尽快促成王全回国的事,那样他肯定争取跟着回一趟国。不过,这还是没影的事,他没开口,免得害林希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