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拉第一百次后悔自己没有带耳机,当然,只是夸张说法,并没有真的一百次。她只是受够了父亲又把电台调到了那该死的乡村频道……
“你就不能换个频道听?这么多年了难道不会腻吗!”
每次父亲送她去学校,坐上这辆皮卡,她就要被迫听一路那些无趣的、慢悠悠的乡村民谣,对于喜欢摇滚和舞曲的多拉来说简直就是酷刑!
但跑又跑不掉,只能发出一些没有意义的抱怨。
果然,对自己品味非常有自信的父亲丝毫不准备调整,还嘟嘟囔囔地小声抱怨:“你根本不懂真正的音乐……”
“真正的音乐?你说的是那种每首歌都在哭诉我的车坏了、老婆跑了、狗死了,但是没关系,只要有啤酒我的人生就不会完蛋的音乐?”多拉毫不惯着他,辛辣地吐出一长串评价,堵得父亲哑口无言。
“又不是所有的民谣都是那样……也有好听的啊……而且你听得那些不是也很吵吗……算了……我吵不过你。”
但哪怕品味被贬低成这样,他也坚持不换频道。
多拉受不了他,只能在钢琴声又一次响起时翻了个大大的白眼。
她不耐烦地降下车窗,让风顺着窗口呼啸着灌进来,好让自己少受点折磨。
说真的,有些歌她都不想说,真的不是破锣嗓子吗?
然而接下来响起的却不是那些耳朵要听出茧的“醇厚”嗓音,而是一个清澈的、带着少年人特有透亮质感的嗓音。
“Icanalmostfeelit……”
清亮、圆润。
在第一秒就轻松抓住人的耳朵。
嗯?
这次好像不太一样?
“哦,这是这周的新歌,听起来不错,昨天我还打电话问电台怎么不多放几次呢。”一有音乐,父亲又支楞起来,手指在方向盘上打着节拍。他没注意到女儿的反应,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沙哑的嗓子不成调地哼唱着。
“特别适合开车听,我觉得你肯定会喜欢。”
“我才不会。”
话虽如此,但多拉却不受控制地悄悄竖起耳朵。
歌曲平稳地推进着,鼓点轻轻加入,如同心跳的节拍。
“EveryturnI’mtaking,
EveryroadIchoose,
Leavesmesecond-guessing,
LikeI’mborntolose.”
简单的吉他拨弦,这个干净又带着点韧劲的男声唱着略带忧愁的旋律。歌词简单,却莫名让多拉能轻易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那种犹豫、那种困惑、那种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让她不自觉地就开始联想起自己的生活。那些也正是她所面临的困境。
然而当副歌来临的那一刻,所有的乐器仿佛约好了一般,骤然变得明亮而开阔!
“ButI——Iwon’tstopmatching”
Gottachasethathorizonline!”
那歌声也拔高、变得充满力量,不再是低吟浅唱,而是一种坚定的宣告。
“总会有下一段征程,
总会有更远的路要行,
有时车轮会渐渐停滞,
但我绝不会停下脚步!”
旋律层层攀升,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它不像多拉常听的摇滚和舞曲那样轰炸耳朵,给人强烈的刺激感,却有一种民谣特有的、直抵人心的推动力。
恰好走在一段无人的街区,父亲的车开得飞快。
公路笔直地向前延伸,两旁的树木快速后退。风吹过手臂,阳光洒在方向盘上,伴随着那清亮的、层层递进的歌声,整条公路仿佛都跟着旋律变得明亮起来。
多拉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无意识地用脚尖打着拍子,心情像被鼓满了风帆。
所有琐碎的烦恼都被这旋律和清风一同带走了。
它让你相信,眼前的坡道根本不算什么,就有更美的风景。这不是一首吵闹的歌,却能让人的心情跟着它的节奏。
一路向上,向上。
在歌曲进行到最后的高潮部分,重复唱起还有更远的路要走时,多拉突然也跟着一起哼了一句:“It’sallabouttheride~”
唱完,她自己都愣了一下。
见鬼,我到底什么时候记下的歌词?她的动作猛地僵住,但已经来不及了,正好被父亲抓个正着。
“哈!我就说你会喜欢吧!”
多拉嘴硬道:“我才没有!”
真的没有吗?
哪怕多拉不想承认,但是她确实不讨厌。甚至走在学校长廊时,脑子里都开始不受控制地回放起这首歌的hook……天呐!完全忘不掉!这首歌到底对她的脑子做了什么!
更可怕的是,就连在等朋友一起放学时,好朋友在整理背包时无意间哼出的曲调也是那么熟悉。
多拉怀疑自己听错了:“你哼的是什么歌?”
“歌?哦,我不知道,我就是路上听到然后就记住了,还挺好听的!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唱歌的人肯定很年轻。这么好听的声音,不知道他本人长什么样,真好奇!”
好朋友兴致勃勃地询问:“你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吗?”
多拉:“……我不知道。”
但她选择了屈服:“但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去查查看。”
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只发生在德克萨斯,也发生在美国各个城市。
——
2月底的纽约,空气中还带着冬日的凉意,却无法阻挡一首新歌的热浪席卷而来。
轻快的节奏、洗脑的副歌,还有朗朗上口的旋律,让《TheRide》在刚刚登上纽约Z100电台时,便瞬间抓住了听众的心弦。
要知道Z100不仅是纽约音乐市场的霸主,也是全美最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热门电台之一。它的信号覆盖度极强,包括从纽约到新泽西的大片区域,触及数百万听众。作为行业的风向标,一举一动更是能左右流行趋势。
在这里崭露头角,就相当于握住了通往BillboardHot100榜单的通行证。
而凭借着Jive唱片与电台的良好关系,以及歌曲本身过硬的质量,《TheRide》听众点播电话远超预期!排名在一周内持续攀升,从50名外一路闯进前20,并在首周结束前将名次锁定在了第19名!
新人!
首周!
第19名!
这简直是梦幻般的开局!
宣传团队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松弛。
谢天谢地,在后街男孩遭遇滑铁卢后,要是阿尔文也表现不佳,那他们就干脆洗洗睡吧。也别做梦什么能不能改变美国音乐市场格局了,直接接受索尼的收购就行。
连克利夫对着电台高层吹嘘的那句“下一个惠特尼·休斯顿”都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变得愈发耀眼,且具有说服力。
没有吹嘘像迈克尔·杰克逊是因为阿尔文明确表示了自己不跳舞,哪怕他会,为此克利夫还好一阵失望。
英俊的男孩跳着帅气的舞蹈,OMG,他都不敢想象那该有多赚钱!
哪怕后街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他也舍不得放弃搞唱跳组合,阿尔文不愿意,但他或许可以找几个同样漂亮的男孩女孩们来跳啊。
当然,这是题外话。
在流行电台的好成绩让jive无比兴奋,但命运总爱在你以为一切已定之时,抛来一个超级……
惊喜!
是的,超级惊喜!不是惊吓!
在流行电台的战场上这首单曲已初战告捷,可谁能想到在乡村电台的领地,《TheRide》的表现居然同样精彩!
这完全超出了Jive唱片的预期!
他们公司的人脉和资源只集中在流行与嘻哈上,或许还有点R&B,但乡村就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毫无关系,这次的宣发资源和预期也都集中在Pop电台。
所以当纳什维尔的田纳西电台,以及北部如波士顿、布法罗等等这样极其权威的乡村电台也对《TheRide》表现出强烈兴趣时,jive唱片差点没接住天降资源。
好在卡拉格及时现身。或者说,这一切的幕后英雄正是这位传奇人物。
jive在乡村领域是门外汉,没什么资源,但卡拉格可不是,这才是他的舒适区。在提前拿到样品demo后,他便一直在全国到处巡飞、拿着阿尔文的专辑和资料,游走于关键电台的节目总监和音乐总监之间,凭借着天生的说服力和人脉,硬生生将歌曲塞进播放列表。
这个工作极度依赖口才与魅力,而卡拉格恰好是这方面天生的王者。
不同于面向大众的CHR流行电台,乡村电台拥有自己铁杆的听众群和浓厚的地域色彩。
1996年,正是乡村音乐商业化浪潮的巅峰,加拿大女歌手仙妮亚·唐恩的大胆跨界尝试让人眼前一亮,而加斯·布鲁克斯的传统风味又保留了原本的基调,二者相互结合,正将这个市场推向又一个高峰。
《TheRide》精准踩中了这股风口。
钢琴和吉他的清脆音色与叙事感的旋律完美交织,再加上歌词里不断前行的励志主题,刚好符合时代蓬勃的励志需求。还有层层递进的副歌和情绪,让人不自觉地就沉浸在歌手所塑造的氛围里。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