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汴京好食光 一碗泉子

27. 兰州牛肉面

小说:

汴京好食光

作者:

一碗泉子

分类:

古典言情

奶狗脑袋毛茸茸温热一团,没什么重量,姜明远却膝上一软,浑身一僵。

姜宝珠心头大喜:真是聪明好狗狗!

爹爹,快瞧瞧这我见犹怜的小脸儿吧,不信你两眼空空……

一人一狗端端对望着,小黑煤球尾巴忽而摇了摇,“呜”出一声,随后嗖地往姜老爹腿上蓄力一跳——

“休,休得无礼!”姜明远大惊失色,慌张后仰,直挺挺跌下凳子来。

“这摔坏可如何是好!”付惜音惊呼一声,慌张上前。

姜明远龇牙咧嘴地朝人伸过一只手,却见自家娘子蹲下身,抱起了摔得四仰八叉的小狗。

“官人何以这般计较,不过一奶狗娃儿!”

“……?”

姜明远瞠目结舌。

他计较?

难不成娘子只瞧见狗娃儿摔了,没瞧见他的屁股也差点摔成八瓣么!

何止娘子,他那两件小棉袄也全然无视地上的老爹,只一脸心疼地哼哼唧唧的小狗。

“……”

家风炎凉,炎凉至此啊!

姜明远只能自行站起来,又深叹一口气:“这狗娃儿……便依你们罢!”

哪还能送得走?

奶狗若明早送走,这家怕不到晌午就得散!

何况这煤饼似的狗儿如今和钱篓已绑上关系,把它送走,往后珠儿的生意不顺,他可担不起这罪名啊……

爹爹松了口,娘仨高兴得不得了。

姜宝珠想带小狗去猫狗行做个检查,奈何时间太晚,只能先煮了个鸡蛋喂饱它。

她阿娘也翻出不少旧布料烂衣裳,给狗儿在柴房搭了个小窝。

绮姐儿怕小家伙冻着,又灌了个汤婆子放到狗窝里。

一直忙活到深夜,一家人才打着哈欠各回厢房。

姜宝珠睡得很不踏实,心里一直牵挂着小狗。后世虽然没养狗,但她也做过不少功课:才离开妈妈,又到了陌生环境,小奶狗因为没有安全感,刚回家的前几夜总是会叫的。

那柴房乌漆嘛黑,它还那么小,该有多害怕啊……

床上翻来覆去好一会儿,姜宝珠还是一跃而起下了床。

走到门口刚要出去,忽而听见外头有脚步声,很轻。

她贴着门缝往外探,看见琦姐儿正蹑手蹑脚地走进柴房。

不一会儿,小姑娘就连狗带窝都抱出来,还冲一脸困容的小狗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见人抱着狗悄悄回了东厢房,姜宝珠弯了弯嘴角,重新躺回床上。

一夜好眠。

姐俩睡得恁晚,起得自然也迟——姜宝珠更迟,是被小妹扣门的声音叫起来的。

她下床打开门,便见琦姐儿一脸慌张:“三姐姐,狗儿不见了!”

姜宝珠怔了下:“狗儿昨夜不是在你厢房?”

姜宝琦也顾不得究极姐姐是如何发现的,只道:“我怕爹娘知晓,一早便将狗儿放回柴房了……”

“可补眠过后再醒来,家中便不见狗儿了!”

姜宝珠皱起眉,匆忙罩了件褙子出厢房寻狗。

琦姐儿跟她身后欲言又止:“爹爹和阿娘也不在家,你说会不会……”

她话说一半,姜宝珠已然明了,心下不由一沉。

沉吟片刻刚要开口,院门忽而从外头打开。

付惜音怀抱黑黢黢的小狗喜笑颜开走进来,后头跟着面无表情的姜老爹。

“见你们睡得沉,我们便先行去了猫狗行。”付惜音跟女儿们笑吟吟道,“那掌柜的说这奶狗娃儿最多两月大,无病无疾,生得结实得很哩!”

“买了些许饧糠,还有这——”付惜音从袖中拿出一条项圈,上面还挂着薄薄一片木牌,她又压低声音道,“都是你们爹爹花钱买的呢!”

“不,不买饧糠,难不成日日煮鸡子喂它?”姜明远连忙道,“鸡子多贵哩!”

“是呢,官人说得是!”付惜音赶紧附和道,随即又和两个女儿交换起眼色。

娘仨心照不宣地掩唇一笑。

姜宝珠从灶房又翻出一只废木碗,倒入半碗饧糠——这酒糟米糠做的古代狗粮应该挺香,煤球狗儿二话不说便吃起来。

狼吞虎咽,吃相赛虎。

姜宝珠看着哐哐干饭的小狗,笑道:“琦姐儿为这小狗儿取个名儿罢?”

毕竟是小妹捡到的小狗嘛。

姜宝琦思忖了下:“还是三姐姐取名罢。”

若不是三姐姐拿定主意,这狗儿也进不了家门。

姜宝珠大手一挥:“就叫‘旺财’嘛!”

一旁的姜老爹嫌弃啧出一声:“你唤句‘旺财’,这巷中少有七八只狗儿应声!”

姜宝珠想了想,又道:“那……便叫‘富贵’?”

姜明远摇摇头:“总不好给狗儿取这般大的名儿,恐压不住,反致祸患。”

有道理,不过姜宝珠也想不出旁的了:“那……爹爹取一个好了。”

姜明远捋着须发皱眉思索片刻:“不如……便叫‘平安’罢?往后这狗儿跑进跑出,咱家也算出入平安。”

姜宝珠眼睛一亮:“这个好哎!”

富贵固然可求,可盆满钵满的日子她后世难道没有过吗?

又如何呢?

再活一世,老天待她不薄。只要家人平安无虞,衣食无缺,便是最好的日子了……

小狗儿便唤作“平安”。

看爹爹拿出笔墨,在狗儿项圈木牌上郑重写下“姜平安”三字时,姜宝珠无声扬唇。

好家伙,昨儿还要把人家赶出门,今儿就抬上家姓了。

他明明超爱……

戴上署名项圈,姜平安小狗还不太适应,龇牙咧嘴地咬起木牌,又把自己摔了个屁股墩。一家人乐乐呵呵看着,姜宝珠又说起昨日洗面行所见所闻。

听到对方是洛阳杜氏,姜明远立时瞪大眼:“可是那杜姓豪商?”

姜宝珠点头:“确实说是做花卉生意的……”

“噫——人家那可不是普通生意哟!”

洛阳杜氏,几代花商,牡丹花王培植好手。

据他们家不但能种出极为罕见的多色牡丹,还培育出了不畏严寒的花种,秋冬也能花开满园,不逊春色。

当然最绝的,还是杜氏一门独有的牡丹花王,据传那花王有六七尺之大,盛开之时漫天馥郁,真真名动京城。

“若想一睹角色,仅是入园钱都要上百贯哩!”姜明远道,“还不是甚么人都能进的。”

怪不得。姜宝珠在心中暗叹,有钱至此,也难怪一个后厨便那般豪奢了……

杜家的牡丹珍贵稀有,售价自然不斐,据传宫里的贵人娘娘都会簪他们家的花呢。

姜明远又问女儿:“昨日和你打交道的,可是那杜家的大姑娘?”

“是。”姜宝珠点头,“那杜娘子行事爽利,又通情达理,不难相与呢。”

姜明远欲言又止,讳莫如深地对女儿道:“那杜娘子……可是还在娘家门上?”

姜宝珠愣了下才猛然反应过来——她对这些也太不敏感了,后知后觉才意识到杜娘子梳的那高高发髻是妇人装扮!

她声音不自觉压低:“她……成亲了?”

“成过。”姜明远悄声道,“还是望门寡!”

姜宝珠目瞪口呆。

未婚男女定亲,还未正式成亲未婚夫便过世,女方因此守寡的现象便叫“望门寡”。

可是,杜娘子的未婚夫当初可不是意外去世的——那洛阳县令幼子重病多年,早如活死人一般。

杜娘子是自愿嫁与将死之人的。

成亲过后没过几日,她那官人便一命呜呼了。

而后没多久,杜家便举家搬迁来京。如今他们的花卉生意愈发兴旺不说,还涉足香薰,黄金买卖,风头正盛。

话说回来,程朱理学此时还不成气候,大宋在男女婚嫁方面其实颇为开放,更没有硬要女子守贞守寡一说——二婚当皇后的都有,那杜娘子想要再嫁完全可行。

可她却一直没有再嫁人。传言道有大师早就为杜娘子相过一卦,直言她煞重克夫,天生寡妇命。如此一来她才独身至今——谁会上赶着“送死”啊!

杜娘子一直在娘家门上帮忙打理生意。她颇有经商头脑,都说杜家表面上是杜老爷当家,可实际主事的,却是他那个望门寡女儿……

姜宝珠听爹爹说完后怔然半晌,深深吸了口气:“哇——”

简直吾辈楷模啊!

她严重怀疑这杜娘子大约是位独身主义者,只是女子大龄不嫁的麻烦,比守寡再嫁来的只多不少,所以她才寻摸出望门寡这么一条路。

等她赚够了钱,底气更足些,不知能不能照猫画虎:寻个天高路远的短命男人,待他一命呜呼,她便能回家照旧过日子,还不耽误继续赚钱!

当然,如此辟蹊径,离经叛道肯定不容易,可在如今这个时代,这是不是也能算作一条自由之路呢……

“珠儿,那杜娘子可不是寻常人物。和她来往者亦然。”女儿接下这高价朝食活儿,姜明远自然为她高兴,可更多的还是忧心,“你跟他们打交道,务必谨言慎行啊。”

姜宝珠缓慢点头,郑重应下:“爹爹放心,女儿知轻重。”

说完她发愁更甚——所以,那洗面行的朝食,到底做什么合适呢?

洗面行的朝食暂且做不出来,但自家的饭总不能不吃了。

姜宝珠走进柴房掀开锅盖——不错,这牛肉牛棒骨浸过半晚上,血水和杂质都泡出来了。

她起锅开始吊高汤。做惯了鸭羹,熬汤的步骤差不多,姜宝珠驾轻就熟:牛肉整块不用切,和牛棒骨一同冷水下锅,加葱姜和香料煮开,小火且熬着便好。

家里有菜地就是方便,姜宝珠在地摘了些芫荽(香菜)和蒜苗,又打发琦姐儿去外头买一个莱菔(白萝卜)回来。

食材都备好,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和面了。和面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可姜宝珠今日格外振奋,因为她要做的是大名鼎鼎的兰州牛肉面。

后世去西北游玩那阵应该算她春风得意时了——做博主赚到了第一桶金,又值大学毕业,彼时她只觉前途一片光明,有的是大好年华任她挥洒……

兰州是西北之行的必经之地,而牛肉面馆则是每个游客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