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盛世图景
引语:
"当第十所女子医学院在岭南落成时,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上还沾着荔枝的甜香。李师师笑着指向地图最南端:‘看,连天涯海角都开满了女子书院的鲜花。’"
---
新朝十二年,夏至方过,岭南的荔枝刚刚染上红晕。一骑快马踏着炎炎暑气驰入汴京,马上信使背着的鎏金漆盒里,装着岭南道观察使的奏章,还有几串用冰镇着的鲜荔枝。
"陛下,岭南女子医学院竣工了!"信使跪在垂拱殿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这是当地女子采摘的第一批荔枝,特意进献陛下。"
燕青放下朱笔,看着漆盒里红艳艳的荔枝,忽然想起十一年前,她与李师师在金明池畔立誓时的场景。那时她们说,要让天下女子都能读书明理,如今这个愿望,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传太傅。"她轻声道。
李师师来得很快,见到荔枝时眼睛一亮:"岭南的荔枝到了?看来女子医学院建得正是时候。"
她展开随奏章附上的医学院图样,三层楼阁,白墙青瓦,庭院里还特意留了荔枝园。"这是第十所女子医学院了。"她的指尖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从北方的幽州一直到最南端的岭南,"连天涯海角都开满了女子书院的鲜花。"
燕青剥开一颗荔枝,晶莹的果肉在指尖颤动:"还记得我们建第一所女子医学院时,那些太医署的老太医们说什么吗?"
"怎么不记得。"李师师接过她递来的荔枝,"他们说女子手抖,握不住金针;说女子心软,见不得鲜血。如今呢?"
如今,第一批女医学生已经行医五年。去年汴京瘟疫,正是她们不顾危险,深入疫区救治百姓。那些曾经质疑的声音,早已在事实面前消散。
"去太学看看吧。"李师师忽然提议,"今日是毕业典礼。"
太学的至公堂前,千余名学子整齐列队。令人瞩目的是,其中近半是女子。她们穿着统一的学士服,头戴方巾,神情庄重中透着激动。
礼部尚书林婉清正在宣读毕业生名单。这位当年的女科状元,如今已是朝中重臣。当她念到"医学堂优等生苏念薇"时,一个面容清秀的少女应声出列。
"苏念薇,"林婉清的声音带着赞许,"其论文《妇人科精要》已被太医署采纳,即将刊行天下。"
场中响起热烈的掌声。燕青在远处看着,忽然想起这个苏念薇的来历——她原是苏州绣娘之女,若不是女子学堂,恐怕一辈子都要在绣房里度过。
典礼结束后,燕青特意召见了苏念薇。
"听说你拒绝了太医署的任职?"燕青温和地问道。
苏念薇恭敬行礼:"回陛下,学生想回苏州老家,为乡间女子看病。她们...她们生病时总是不便求医。"
李师师在一旁点头:"这才是医者仁心。"
离开太学,二人信步走到汴河畔。夕阳西下,河面上舟楫往来,其中不少船都由女子掌舵。这是去岁推行的新政——允许女子从事漕运。起初也遭反对,但事实证明,女子心细,反而事故更少。
"还记得当年的漕帮之乱吗?"燕青望着河面上的船只,忽然问道。
李师师轻笑:"怎么不记得。李俊那个老顽固,如今却在江南帮着训练女漕工。"
世事变迁,莫过于此。
次日早朝,户部呈上十年新政的汇总奏报。燕青看着那一串串数字,不禁感慨:
·女子学堂:从零到二千三百所
·女学生:从零到三十万七千人
·女官吏:从零到二千四百人
·女子工坊:从零到八百处
"陛下,"老臣赵明诚出列,"老臣有本奏。"
这位曾经最反对女子参政的老臣,如今已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他的孙女赵清韵,如今在工部做得风生水起。
"准奏。"
"老臣建议,在各州县设立女子讼师堂。"赵明诚道,"如今女子涉讼日多,若有女讼师,更为便宜。"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众多大臣附和。曾几何时,女子连上公堂都要蒙面,如今却可以堂堂正正地为自己辩护了。
退朝后,燕青与李师师在御花园漫步。荷花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在晨光中微微颤动。
"有时觉得像是在做梦。"燕青轻声道,"十一年前,我们还在为开设第一所女子学堂与满朝文武争辩。"
李师师折下一支荷花,别在燕青衣襟上:"这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杨八妹来信,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