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改造的研究中心里,陈瑾瑜站在全息投影前,指尖轻触悬浮的数据流。泛黄纸页的霉味与服务器散热器的电子气息在空气中交织,形成一种奇特的时空错位感。
“这是过去十年所有科技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衰减曲线。”林浩天调整着参数,三维图像瞬间展开成繁复的星云状结构,“新旭日虽然绝对值在增长,但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从上市前的21%降至16%。”
陈瑾瑜的视线停留在某个被标红的节点——正是颜旭启动毒丸计划的那周,新旭日董事会通过了削减“琉璃3.0”基础研究预算的决议。她想起那晚接到秦风深夜来电时,听筒里传来的欲言又止。
“需要把案例注释写得再隐晦些吗?”林浩天指着报告草案中关于“治理结构变迁影响技术创新”的章节,“毕竟...”
“毕竟我们曾在那里工作过?”陈瑾瑜接过话头,从档案柜取出一盒微缩胶卷。这是她从证监会资料库调取的1998年企业改制文件,最底层压着张泛黄照片——邮电局技术竞赛颁奖礼上,年轻的颜旭正将算盘举过头顶,身后的林浩天笑得见牙不见眼。
窗外骤雨初歇,修复室新安装的恒湿系统发出细微嗡鸣。陈瑾瑜打开光谱仪检测墨迹,忽然说:“记得我们第一次做田野调查时,老教授说过什么吗?”
“研究者要像琉璃透光,不能做算珠随人拨弄。”林浩天苦笑。他的右手无意识摩挲着西装袖扣——那是离开旭时时带走的唯一纪念品,此刻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报告正式发布那日,恰逢港交所午间休市。陈瑾瑜在国家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看到实时行情,新旭日股价在报告流出后应声下跌2.3%。某位财经专栏作家立即撰文称这是“来自昔日亲密战友的精准狙击”。
她的手机在古籍防磁袋里震动不止。多数来电显示着熟悉的投行号码,直到屏幕最终暗下去前,才跳出那个七年未变的加密短号。
“你的报告很专业。”颜旭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背景里有算珠碰撞的脆响,“特别是关于股权激励与创新惰性的正相关分析。”
陈瑾瑜走到阅览室窗边。暮色中的北海白塔正在亮灯,与远方国贸三期的霓虹在雨后天际线处交汇。“如果这让你难堪,我很抱歉。”她望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但不会停止。”
听筒里传来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附录三引用的硅谷案例,其实更适合对比我们2015年的组织架构改革...”
“颜旭。”她轻声打断,“你记得研究中心的门训吗?”
电话那头陷入沉默,唯有算珠声不绝。她想起多年前在邮电局档案室,颜旭为查找某个技术标准彻夜不眠,最后是她送来食堂的豆浆油条。那时他说:“瑾瑜,你比我更适合做研究,永远分得清公义私情。”
此刻窗外突然掠过信鸽群,羽翼划破渐沉的夜色。陈瑾瑜听见电话那头传来微弱的医院广播声,突然意识到颜旭可能正在病房陪护母亲。
“报告第42页有个注释。”她最终说道,“关于毒丸计划可能引发的研发人员焦虑...我们没写进摘要。”
通话结束后,林浩天拿着刚打印的读者来信走来:“通天集团研究院邀请我们去做专题讲座。”
陈瑾瑜将手机收回口袋,指尖触到袋中硬物——那是颜旭母亲去年送她的镀金书签,上面刻着“秉笔直书”四个瘦金体小字。
“回绝他们。”她转身时白大褂下摆划过古籍箱柜,带起百年尘埃在光束中飞舞,“下个月我们要去深圳调研,看看那些从新旭日离职的工程师创办了什么。”
当夜她在数据中心值更,监控屏显示报告下载量已突破五万次。某封来自挪威主权基金的问询函特别询问:“研究是否评估了反收购措施对长期研发的影响?”
陈瑾瑜调出原始数据复核,发现新旭日上市后专利申请量确实出现微妙变化——基础研究占比下降,应用型专利激增。她在工作日志里写下:“资本市场的琉璃刃,正在重新雕刻技术的基因序列。”
凌晨三点,她收到颜旭的加密邮件。没有文字,只有张扫描图片:母亲那架紫檀木算盘的特写,裂珠被金缮工艺修复,裂纹处填充的金线与算盘框架形成奇异的美感。
她想起老人曾说过:有些东西要碎了,才显出真正的价值。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林浩天坐在由明代书案改造的工作台前,指尖在老式ThinkPad键盘上飞快敲击。全息投影仪在空气中投出新旭日最新的股权结构图,那些交错缠绕的线条在昏暗的光线下如同某种神秘的星象。
"太平洋资管的持股已经逼近6%,他们在开曼的架构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修复室里产生轻微回响,对着耳麦那头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说道。
窗外飘落的银杏叶贴在防紫外线玻璃上,金黄的叶片让他想起多年前在邮电局大院,和颜旭一起捡银杏果充饥的秋天。那时他们共用一张办公桌,颜旭画电路图,他核算成本,算盘声和绘图仪的沙沙声彻夜不绝。
"林先生的分析总是能直指要害。"耳麦里传来伦敦律师的赞叹,"您对新旭日治理结构的了解令人惊讶。"
林浩天的手指微微一顿。他起身走到恒温恒湿的档案区,从特制柜中取出一卷微缩胶卷——这是他从证监会档案库借调的新旭日上市问询记录。在某个不起眼的附录页,有颜旭亲笔写的注释:"技术决策应独立于资本压力。"
深夜十一点,他终于写完那封长邮件。光标在署名处闪烁良久,他最终键入:"您从前的研究助理,林浩天"。这个称呼让他想起1995年的夏天,他刚毕业被分到颜旭手下当助理,第一次参与光纤项目时紧张得拨错了算盘。
点击发送的瞬间,修复室的古钟恰好敲响。他走到窗前,望着长安街上的车流,忽然想起离开新旭日那天,也是在这样的深夜。当时颜旭把他叫到办公室,将一沓他泄露技术资料的证据推到他面前,只说了一句:"走吧,别让我后悔曾经相信你。"
此刻在新旭日总裁办公室,颜旭刚结束与投行的视频会议。加密邮箱提示音响起,他点开邮件,看到那个久违的署名时,手指无意识握紧了母亲留下的算盘。
邮件详尽分析了太平洋资管可能采取的三种收购策略,甚至预判了对方会在下次财报发布时发难。林浩天特有的标记方式散落在文档各处——用朱砂色标出关键风险点,在页边画着只有他们才懂的简写符号。某个关于"毒丸计划触发条件"的注释旁,还顺手修正了当年他们共同设计的财务模型里的一个陈旧参数。
颜旭的目光停留在建议部分:"建议设立技术决策委员会,独立于董事会运作。"这分明是回应他们最后一次争吵的焦点——当时林浩天坚持研发部门应该拥有预算否决权。
窗外突然下起雨,雨滴敲打着玻璃幕墙。颜旭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夜,两人挤在邮电局仓库调试设备,林浩天用算盘核算参数的速度,甚至超过了他们借来的计算机。当设备终于接通时,两个年轻人兴奋地在雨中狂奔,浑身湿透却放声大笑。
他移动鼠标,在回复框里缓缓键入:"建议已阅,部分采纳。保重身体。"
这八个字在他心头千回百转。他知道林浩天会明白,"部分采纳"指的是技术委员会可以设立,但预算权仍需受董事会监督;"保重身体"是想起上周研究中心传来的消息,说林浩天为赶报告连续熬了三个通宵。
发送前,他附加了一个加密附件——是母亲去世前整理的珠算口诀手稿扫描件。老人在弥留之际突然清醒,特意嘱咐要留给"那个最会打算盘的孩子"。
三天后,颜旭在新旭日内部公告中宣布成立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