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在雨季变得汹涌湍急,裹挟着泥沙的江水拍打着水电站坝体,发出沉闷的轰鸣。旭日科技的六人技术团队已经在监测站里驻扎了整整十天,每个人脸上都刻满了疲惫。
"又断了!"年轻工程师李悦盯着监控屏幕,声音带着哭腔,"数据传输在第3分17秒准时中断,就像被人按了秒表一样精准。"
水电站副总工程师王磊站在他们身后,眉头紧锁:"颜总,不是我不通融。下周就是汛期安全检查,如果监测系统还不能稳定运行,我们只能启用备用方案了。"
颜旭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依然沉稳:"王总,再给我们24小时。"
送走客户,团队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外面暴雨如注,临时搭建的监测站顶棚传来密集的雨点声,像是在为倒计时敲响节拍。
"这根本不可能完成!"硬件工程师张猛一拳砸在设备箱上,"我们排查了所有可能:电磁干扰、温湿度变化、电源波动......甚至连江水的离子浓度都测过了!"
这个价值八百万元的水电站监测项目,对旭日科技而言具有战略标杆意义:水电行业对设备可靠性要求极高,成功案例将打开重大基建项目市场;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是最有力的技术证明;项目尾款对公司维持研发投入至关重要。
颜旭默默打开工具箱,开始第五次检查接地线路。他的动作不疾不徐,仿佛外面的暴雨和倒计时都不存在。"还记得我们为什么叫'工业卫士'吗?"他突然开口,"不是因为我们永远不会遇到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永远能解决问题。"
深夜两点,监测站里依然灯火通明。颜旭把最后一份自热米饭推到李悦面前:"吃点东西,你今天已经连续工作16个小时了。"
"颜总,我......"李悦的眼睛红肿,"也许张工说得对,这个问题我们真的解决不了。"
颜旭在她身边坐下,指着窗外咆哮的江水:"知道为什么我坚持要接这个项目吗?就因为它的难度。通天的产品不敢来这里,他们的工程师只在恒温实验室里调试设备。而我们,"他的声音陡然坚定,"就是要证明,中国工程师能在最恶劣的环境里,打造最可靠的产品!"
团队熔炼过程:
接下来的十八个小时,成为团队每个人职业生涯的烙印:
张猛重新梳理了所有接线图纸,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接地环路;
老工程师赵卫国凭借二十年经验,提出可能是机械振动引发的谐振;
李悦则在无数次失败后,开始用频谱分析仪捕捉每次中断前的异常信号。
"找到了!"凌晨四点,李悦突然尖叫起来,"每次中断前0.3秒,都会出现一个125Hz的振动峰值!"
整个团队瞬间清醒。颜旭立即带人沿着管线排查,最终在穿过厂房的桥架处发现了问题——水轮机的低频振动通过建筑结构传导,与线缆产生了谐振。
"加装阻尼器,修改滤波算法!"颜旭立即部署方案。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雨云,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流已经持续稳定运行了整整四个小时。王磊带着验收组走进来时,看到的是一群眼睛通红却笑容灿烂的工程师。
"问题解决了。"颜旭的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不仅是现在,我们找到了这类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这一刻的突破,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解决方案:针对工业振动干扰的专利方案,成为旭日的核心竞争力;共同经历绝望与突破的团队,建立了无可替代的战友情谊;水电站将此次故障排除过程写入行业交流材料,为旭日带来后续多个重大项目。
回程的车上,团队成员都沉沉睡去。李悦头靠着车窗,手里还紧紧握着记录解决方案的笔记本。颜旭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电站大坝,突然对开车的张猛说:
"回去后,把这次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技术白皮书。"
"要公开发表?"张猛惊讶,"这可是我们的核心技术!"
"就是要让所有人看到,"颜旭目光坚定,"在工业领域,有些价值,只能通过这样的锤炼才能获得。"
江水奔流不息,如同商业世界的浪潮。但这一刻,颜旭知道,他的团队已经锻造出了能够劈波斩浪的脊梁。这种在绝境中历练出的坚韧,比任何商业策略都更加珍贵,也将支撑着他们在未北京的初雪来得猝不及防,颜旭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雪花飘落在798厂区的锈迹斑斑的管道上。屋里,新购置的二手实验设备还散发着包装泡沫的气味,与老厂房的铁锈味奇妙地混合在一起。
"颜总,周教授到了。"助理轻声提醒。
颜旭转身,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磨损严重的皮质公文包。老人没有打伞,雪花在他深蓝色的中山装上留下细密的水痕。
"周老,您怎么不让司机送到门口?"颜旭快步迎上去。
"走走路挺好。"周明儒教授的声音温和而清晰,"这地方我熟,三十年前常来。那时这里还是无线电三厂。"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门框上斑驳的油漆,"没想到,现在又有人在这里做实业了。"
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周教授打开那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取出的不是简历,而是一叠手绘的电路图。
"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你们水电站项目的技术分析,"周教授推了推老花镜,"那个振动干扰的解决方案,很有想法。不过,"他的手指点在图纸的一处,"如果在这里加个反馈回路,响应速度还能提升30%。"
颜旭凝视着那些精细的手绘图,突然明白这位享受□□特殊津贴的老专家为什么会选择这里。
"周老,我们给不了您研究所的待遇......"
周教授摆摆手,目光扫过窗外正在卸货的年轻工程师们:"我退休前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现在在通天集团,年薪两百万。上周他来看我,说他三年没画过一张电路图了。"老人的手指轻轻敲着图纸,"这里,还能听见技术的心跳声。"
这时,办公室外传来一阵喧闹。颜旭推门出去,看见三个年轻人站在走廊里,身上还带着雪水。为首的男生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紧紧抱着一个透明收纳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各种自制模块。
"颜总,我们是来报到的。"男生略显紧张地推了推眼镜,"我是清华的李思远,这两位是我的同学。"
颜旭注意到他们脚边简单的行李:"这么快就搬来了?宿舍还没准备好......"
"没关系!"另一个高个子男生抢着说,"我们可以先打地铺。在实验室通宵习惯了。"
办公室里,正在调试设备的王磊抬起头,冲着年轻人喊:"喂,那几个高材生,别站着了,过来搭把手!这个频谱仪我们刚淘的二手货,你们年轻人应该会用。"
午后,颜旭带着新老员工在会议室吃盒饭。
周教授夹起一块红烧肉,笑着对几个年轻人说:"你们知道吗?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在这样的老厂房里,一待就是三天三夜。那时我们做载波通信,每个电路都要自己焊。"
李思远眼睛发亮:"周老,我看过您那篇关于信道编码的论文!"
"论文都是过去的了。"周教授摇摇头,"现在要看你们的。"他转向颜旭,"颜总,我建议立即启动'昆仑'计划。你们在水电站项目积累的经验,完全可以沉淀为一套完整的工业通信协议。"
财务总监李芸刚好走进来,听到这句话不禁皱眉:"周老,研发新协议的成本......"
"让我把话说完。"周教授从公文包里又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向老单位申请的联合实验室计划。设备、场地他们出,我们出技术。这样既能降低研发成本,又能获得国家级测试环境。"
颜旭注意到李思远一直盯着白板上未擦净的技术草图。那是今早他们讨论的一个信号干扰问题。
"有想法?"颜旭把马克笔递过去。
李思远犹豫了一下,接过笔在白板上画起来:"我在博士期间研究过类似的干扰模式。如果用自适应滤波算法,配合硬件上的这个改造......"他的笔迹越来越快,"可能只需要原来三分之一的成本。"
张猛放下饭盒走过来,仔细端详着草图:"小子,想法不错。不过你这个散热设计太理想化了,在高温高湿的工厂环境里撑不过三个月。"他在图上做了个标记,"这里,要加个通风通道。"
"而且要考虑维修便利性。"王磊也加入讨论,"工厂老师傅可没耐心拆这么多螺丝。"
看着热烈讨论的团队,颜旭想起昨天面试时问李思远的问题。
当时这个年轻人拒绝了某互联网巨头六十万年薪的offer,理由很简单:"我想做的东西,能让钢厂减少一次非计划停机。这在简历上可能不如'亿级用户系统'好看,但我觉得更有意义。"
夜幕降临,新来的年轻人果然在办公室角落打起了地铺。周教授坚持要陪他们待到深夜,此刻正戴着老花镜,帮李思远修改方案书上的公式。
颜旭给自己泡了杯浓茶,听见周教授在对年轻人说:"......做工业技术,要像老中医把脉,既要懂理论,更要感受实际的脉搏。你们很幸运,这么早就能触摸到中国工业的真实心跳。"
窗外,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旧时代的痕迹,也掩埋了新时代的足迹。颜旭知道,这些新鲜血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个被资本快节奏遗忘的老厂房里,正悄然孕育着能够改变中国工业未来的力量。
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愿意一起来啃这些硬骨头吗?"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北京笼罩在节前的喧嚣中。旭日科技的会议室却灯火通明,空气中飘着外卖饺子的香气,与打印机吐出的油墨味混合在一起。颜旭站在一块略显陈旧的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和图表。
"这是长青资本的投资款到账后的第一件大事。"颜旭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我们要推行'技术股权激励计划'。"
财务总监李芸将一叠装订精美的文件放在桌上,封面上"股权激励方案"几个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周明儒教授拿起老花镜,仔细端详着文件内容,手指在"技术贡献系数"那一栏轻轻敲击。
"以专利数量、项目难度和实际效益作为确权依据.....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