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算盘:商业帝国 会入天地春

18. 带枷锁的舞蹈

小说:

算盘:商业帝国

作者:

会入天地春

分类:

现代言情

国贸三期55层的会议室内,落地窗外是北京城的全景。颜旭穿着略显局促的西装,坐在长桌一端,对面是长青资本的五人团队。桌上的紫檀木算盘与精致的咖啡杯形成奇特对比。

"颜总,我们理解您对技术研发的坚持。"赵哲将修改后的投资协议推过来,"但完全删除业绩对赌,基金风控委员会不可能通过。"

颜旭轻轻拨动算珠:"那就换个赌注。"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份精心准备的技术路线图:"这是未来三年我们要攻克的五大技术节点:深海万米通信、极端温度自适应、多协议智能转换......"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一位年轻投资经理忍不住插话:"这些技术指标太抽象了,怎么量化?"

"比营收和利润更容易量化。"颜旭调出测试标准,"每个节点都有明确的性能参数和第三方验证流程。"

赵哲仔细审视着技术路线图,突然抬头:"如果我理解正确,您是要用技术里程碑替代财务对赌?"

"没错。"颜旭目光坚定,"如果我们完成这些技术突破,公司的价值自然会被市场认可。如果完不成,说明我们根本不值得投资。"

谈判持续了整整八小时。

在关于"深海万米通信"的定义上,双方争执不下。投资团队要求明确"万米"的具体工况参数,颜旭则坚持保留一定的技术探索空间。

"这样,"颜旭提出折中方案,"我们以当前国际最先进水平为基准,提升30%性能指标作为里程碑。具体技术路径由我们自主决定。"

午餐是简单的盒饭。趁对方休息时,颜旭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依稀可见的京郊方向。那里有他们的仓库,有正在测试的深海模块。这一刻,他感觉自己正在为那些默默无闻的技术探索争取应有的尊严。

下午的谈判更加艰难。在股权赎回条款上,投资方坚持要对未达成技术里程碑设置惩罚机制。

"可以。"颜旭出乎意料地爽快,"但如果是因为投资方过度干预研发方向导致里程碑未达成,惩罚条款应该双向适用。"

赵哲愣住了:"这......不太符合行业惯例。"

"我们本来就不是常规企业。"颜旭平静回应,"如果要跳舞,就得共同承担踩脚的风险。"

转折发生在傍晚时分。

颜旭让李思远从仓库带来了正在测试的深海通信模块。当那个布满接口的金属盒子被放在会议桌上时,投资团队都围了上来。

"这就是你们要攻克万米通信的底气?"赵哲仔细端详着模块。

颜旭接通测试设备,屏幕上立即跳出一组数据:"目前深度模拟到3500米,传输稳定性99.97%。每增加1000米,技术难度是指数级上升。"

一位一直沉默的技术出身的投资合伙人突然开口:"这个散热设计很独特,是你们自己的专利?"

"是的。"李思远忍不住介绍起来,"我们借鉴了航天热管技术,但做了适应深海环境的改进。"

看着年轻人眼中闪烁的技术光芒,赵哲若有所思。他示意助手暂停记录,单独邀请颜旭到休息区。

"颜总,"他递过一杯咖啡,"说实话,我从业十五年,第一次遇到像您这样谈判的创业者。"

颜旭微笑:"因为大部分创业者是在找钱,而我是在找战友。"

最终签约时,已是深夜。

新的投资协议创造性地设置了"技术对赌"条款:旭日科技需要在36个月内完成五大技术里程碑,每完成一个,长青资本释放相应比例的投资款;全部完成则自动触发下一轮融资的优先投资权。

签约笔放下那一刻,赵哲感慨道:"这份协议,可能会改变硬科技领域的投资逻辑。"

颜旭轻轻抚过协议上墨迹未干的签名:"这只是开始。"

回程的车上,李芸忍不住问:"颜总,您为什么不坚持完全删除对赌条款?"

"资本总要有个抓手。"颜旭望着窗外的流光溢彩,"我选择给自己戴上技术的枷锁,至少这个枷锁能让我们继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仓库里,团队都在等待消息。当颜旭宣布谈判结果时,周教授激动地拍案:"好!这个'技术对赌'是个创举!既尊重了研发规律,又给了资本参与的理由。"

李思远更关心具体内容:"颜总,那个万米通信的指标......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正因为它很难,才值得我们去追求。"颜旭从包里取出深海模块的测试数据,"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对赌,我们大可以选些容易的目标。"

夜深人静时,颜旭独自在仓库里整理谈判资料。那架紫檀木算盘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算珠上还留着谈判时紧张的手汗。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们要在资本的注视下完成一场高难度的舞蹈——既要保持技术探索的自由,又要兑现对投资人的承诺。

但这一次,他主动选择的枷锁,反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因为这条技术主导的融资之路,正是他理想中科技企业应该走的路。

窗外,一轮新月升起。新的征程已经开始,而这一次,他们带着资本的助力,却依然紧握着技术的罗盘。

黄浦江上游轮的汽笛声穿过细雨,飘进外滩华尔道夫酒店顶层套房的落地窗。颜旭站在窗前,看着江对岸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在雨幕中若隐若现,手中的紫檀木算盘被无意识地拨动着,发出细碎的声响。

"颜总,克虏伯集团的亚洲总裁施密特先生到了。"李芸轻声提醒,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颜旭转身,看见一位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德国老人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助理。老人穿着剪裁考究的深蓝色西装,袖扣上克虏伯的标志在灯光下闪着冷冽的光。

"施密特先生,没想到您会亲自来。"颜旭用流利的英语说道,目光扫过对方伸出的手——指节粗大,虎口处有长期握工具留下的茧子。

"对于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一向亲自见面。"施密特的中文带着德语腔调,却意外地标准。他在沙发上坐下,双腿并拢,姿态如同一台精密仪器,"我们在慕尼黑总部研究了你们在矿山和港口的项目报告,令人印象深刻。"

助理打开投影仪,墙上立即出现全球工业网关市场的分析图。克虏伯的红色图标遍布欧美,却在亚洲市场明显萎缩,特别是在中国——那里几乎被通天集团的蓝色完全覆盖。

"我们注意到,"施密特的手指轻点桌面,"通天集团正在用低价策略挤压所有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但他们的产品,在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他微微摇头,"不如你们。"

会议室里的空气突然变得炙热。

李芸忍不住低声对颜旭说:"颜总,这是打开全球市场的机会!"

连一向稳重的周教授也难掩兴奋:"克虏伯在重工业领域积累了一百多年的经验,如果能合作......"

施密特适时递上一份合作草案:"我们计划联合开发面向全球的下一代工业网关。克虏伯提供品牌、渠道和部分核心技术,你们负责适应亚洲复杂工况的定制化开发。"

颜旭缓缓翻开草案。条款优厚得令人难以置信:前期研发经费五百万欧元,产品上市后按销售额分成,克虏伯还承诺帮助旭日科技通过欧盟认证。

但当他翻到附件时,手指突然停住了。

"所有的知识产权,归克虏伯所有?"他的声音很轻,却让整个房间安静下来。

施密特面不改色:"这是行业惯例。我们投入品牌和渠道,理应拥有最终产品的知识产权。"

颜旭合上文件,目光扫过自己团队成员兴奋的脸,最后定格在施密特身上:"合作结束后,我们的名字,是出现在合作伙伴栏,还是供应商栏?"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人的热情。

施密特微微皱眉:"颜总,您应该明白,以克虏伯的品牌影响力......"

"我明白。"颜旭打断他,"所以更要说清楚。我们是技术合作伙伴,还是代工厂?"

一位德国助理忍不住插话:"以贵公司的规模,能成为克虏伯的供应商已经是......"

"汉斯!"施密特制止了助理,转而露出理解的微笑,"颜总的顾虑我明白。但在商业世界里,话语权需要实力支撑。"

颜旭走到窗前,雨中的外滩建筑群仿佛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他想起这些殖民时期的老建筑,曾经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真正的主人,永远是掌握核心价值的人。

"三年前,"颜旭突然开口,"我们在山西煤矿做过一个项目。矿上用了某国际品牌的通信系统,但在井下总是失灵。最后发现,是对方完全不了解中国煤矿的特殊工况。"

他转身面对施密特:"你们看中我们的,不正是这种对本地复杂环境的理解能力吗?如果只是想要个代工厂,深圳有大把选择。"

施密特沉默片刻,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新文件:"如果你们坚持,我们可以修改知识产权条款——共同拥有专利,但克虏伯享有除中国外的独家使用权。"

这个让步让团队再次骚动起来。

颜旭却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什么排除中国?"

"因为,"施密特意味深长地笑了,"通天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统治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我们更看好东南亚和东欧市场。"

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江面上。颜旭手中的算盘发出清脆的归位声。

"给我们三天时间考虑。"他说,"毕竟,选择合作伙伴就像选择婚姻对象,不能只看聘礼多少。"

送走德国人后,团队陷入激烈争论。李芸计算着合作带来的财务收益,周教授分析着技术提升的空间,只有颜旭沉默地看着江面。他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场危险的博弈。与虎谋皮,既要借虎威,又要防虎口。而他的问题,已经为这场博弈定下了基调——他们要的,不是依附,而是并肩。

克虏伯集团中国总部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德方新送来的合作协议摊开在红木会议桌上,像一份精心设计的陷阱。颜旭的手指在"知识产权共享"条款上停顿,那里用极小的字体标注着补充说明:需开放所有底层代码及接口协议。

"这是行业标准做法。"克虏伯的法务总监推了推金丝眼镜,"没有完整的代码访问权限,我们无法确保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稳定性。"

李芸急切地翻到财务条款部分:"可是独家代理权意味着我们未来所有类似产品,都只能通过克虏伯销售。这等于把我们自己的销售渠道......"

"这正是合作的价值所在。"市场总监打断她,"借助克虏伯的全球网络,你们的产品可以立即进入五十多个国家。"

周教授眉头紧锁:"那品牌展示呢?草案要求我们的logo大小不能超过克虏伯标志的三分之一。"

"品牌认知需要时间培育。"德方代表微笑,"等产品获得市场认可,自然可以调整。"

团队内部爆发了激烈争论。回到临时租用的酒店套房,李芸第一个忍不住:"颜总,虽然条件苛刻,但前期研发经费足够我们支撑两年!"

"而且能学习国际巨头的技术标准。"年轻的工程师王磊补充,"这是花钱都买不到的机会。"

只有周教授保持沉默,不停地翻看着协议附件。

颜旭走到窗边,看着浦东林立的写字楼。每一栋玻璃幕墙背后,可能都在上演类似的谈判——中国技术企业用市场换技术,用劳动力换机会。

"你们还记得'光华机床'吗?"周教授突然开口,"二十年前,他们和德国企业合作,条件跟今天几乎一样。现在,'光华'成了那家德企的代工厂,自己的品牌早就消失了。"

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

李芸争辩道:"但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自主技术......"

"正因为我们有自主技术,才更不能轻易交出去。"颜旭转身,声音低沉,"开放底层代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克虏伯可以轻易复制我们的技术,稍作修改就能推出竞品。"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昆仑"协议的架构图:"看这里,我们独创的多层加密机制。如果开放源代码,这个核心优势就荡然无存。"

更深的危机在当晚浮现。

颜旭独自在酒店房间研究合同时,发现了一个隐藏极深的条款:合作期间,旭日科技不得独立研发与合作产品构成竞争关系的技术。

这时,施密特打来电话:"颜总,听说你们有些顾虑?"

"施密特先生,"颜旭直接发问,"这个竞业限制条款,是否意味着未来五年内我们不能开发自己的高端网关?"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这是为了保证合作的纯粹性。"

挂断电话后,颜旭感到一阵寒意。这不是合作,这是收购的前奏——用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发展的权利。

深夜两点,他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每个人脸上都写满疲惫与挣扎。

"我计算过,"李芸展示着财务报表,"接受合作,明年我们的营收可以突破一亿。拒绝的话,靠现有业务最多做到三千万。"

王磊红着眼睛:"我大学同学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