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先秦至唐的漫长时期中,大多数普通人都实行“一日两餐”制。
因为粮食产量太有限了,物资匮乏。很多地方两餐都费劲,遇到饥荒战乱,饿殍遍野。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方式,人们不需要在晚上补充能量。
但到了北宋,尤其在国际大都市汴京,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江淮、两浙地区遭遇大旱,宋真宗得知安南有一种“占城稻”,有耐旱、早熟的特点,便下令取这种稻种,推广到受灾地区。
占城稻耕种面积广、产量高。引进之后极大提高了粮食年产,减轻了因缺粮闹饥荒的情况。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改变北宋历史的重要进口农作物,
人们碗里有了富裕粮食,加之北宋取消宵禁,夜市生活繁荣,城市居民第一次有了“夜生活”,晚上的娱乐、社交活动频繁,一日两餐就慢慢变成了一日三餐,甚至还有了“夜宵”。
而这次司农少卿左良进贡的占城稻,则是更新换代之后的ProMaxPlus版本,它种植条件更宽泛,产量更高。在满足自己老百姓粮食需求的同时,还能向周边出口。
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以粮食交易赚取一笔可观的费用;另一方面,冬季北方地区粮食吃紧,那些对大宋虎视眈眈的国家也不得不收敛锋芒。
粮食不仅可以果腹,也能作为外交利器。谁拥有更多的粮草,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苏轼话说到这里,宋连听明白了其中利害。
而那位进贡稻种的左良,则因为一粒小小的种子,从一名新晋小职员一跃成为司农少卿掌事。
宋连对朝堂上的升降故事并不感兴趣,但他却突然想起了几个月前,王瑜对他说的一句话:“或许,那宝贝是真实存在的呢?或许我们所想的宝贝,都太过于狭隘了……”
王瑜所言不假,他们都理解错了“宝贝”的含义。
02
半个月后,云娘的“稻花村食铺”开业了。
开业当天,宋连李士卿和甲丁前往捧场,结果连门都没能挤进去。
汴京百姓自带小马扎,排着长队,就为了品尝一番从前只有宰相富商才能吃得起的味道。
三人是被云娘亲自请进后厨的,但他们还未来得及品尝一口,就被云娘套上了围裙袖套,强行净手洗脸,给她当起了下手。
甲丁做惯了助手,本来也会一些厨艺,可谓是得心应手,一边擀面一边感慨:别说,这下厨工作和解剖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云娘听闻大喜:“对吧!宋检法不懂下厨,不知这其中的微妙相通!你总有一天会知道,收我为徒恐怕是你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满身面粉米粒狼狈不堪的宋连表示:你再大点声,开业即倒闭!
那日之后,大家又各自回到各自生活轨道上忙碌。宋连和甲丁依旧出入各类现场,聆听和记录亡者之音;李士卿继续他纸张换纸币的伪科学工作;云娘的网红食铺和地愿寺的香火一样兴旺。
又过了半月,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宋连收到了一封来信,跑腿的信差说信是从西郊送来的。
宋连看着信封上镌秀有力的字样,心中猜到了写信人是谁。
03
宋检法:
展信佳。
一别半载,家中一切可好?
家父王彦之于一周前溘然长逝,走时已意识不清,很多事情也已忘了,无忧无虑,也算喜丧。
四弟王德仕自知买官无望,已听从我的劝说,奋发读书,为自己搏一个前程。
与我而言,这是最好的结果。
关于那进贡的宝贝,想必大人也已有所耳闻,如今此事尘埃落定,我便可以与你再说说你那故事,或许可以补充一些新的情节。
你所说不错,那王三姑娘在家中所受皆是非人的待遇,相比皮肉之苦更加歹毒的,是她所遭受的精神打压。
她本应当默默忍受,眼看着家业被败尽,与王家共沉沦。
但□□气何其好,结识了一位良师。
身为女子,王三面临诸多掣肘,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倘若大宋能让女子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或许她能做更多事。
她在跟随老师的学习中意识到:实现抱负不止有入仕一条路,金钱与权力是密不可分的。
你所听闻的那个宝贝,即是王三与诸多商友,花费钱财万贯,在安南建立培植基地,培育出的改良稻种。
这批稻种原本在下元节之前就该抵达京城的,但运稻种的船只在驶入汴京后便杳无音信。后来得知,运稻种的货船抵达京城后,商船老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