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我凭基建定三国 梦落无殇

17. 潮涌江淮,基石初验

小说:

我凭基建定三国

作者:

梦落无殇

分类:

古典言情

潮涌江淮,基石初验

秋意渐浓,徐州境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主干官道网络已初步成型,如同坚实的骨架支撑起州郡间的联系;屯田区金浪翻滚,预示着罕见的丰年;工程学堂的第二批学员已能协助进行基层测绘与物料核算。陶策“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在外部诸侯忙于征伐袁术的喧嚣中,默默结出硕果。

广陵水寨,

江风带着肃杀之气,吹动陶策身后的赤色披风。他按剑立于新建的五层楼船“徐州”号舰首,顾划、曹豹及新任水军督尉**韩综**(原荆州水军降将,精通水战)侍立两侧。这支初具规模的水军正在举行成军以来最大规模的演练。

“报——!下游发现不明船队,大小船只三十余艘,打‘袁’字旗号,正溯江而上,已闯入我水军警戒水域!”瞭望塔上,哨兵高声疾呼。

众人神色一凛。袁术麾下溃兵?或是借机试探?

陶策目光锐利如鹰:“传令!第一、第二舰队依甲字预案,左右包抄,抢占上风!砲车舰前出,警告射击!弩船戒备,没有我的命令,不许接舷!”

旗语翻飞,鼓角争鸣。训练有素的徐州水军迅速变阵,如同苏醒的巨兽,展开双翼。几艘装备了轻型砲车的快艇疾驰而出,在计算好的距离上,向江心无人处投射出数枚石弹。

“轰!轰!”

水柱冲天而起,声势骇人。

那支打着“袁”字旗号的船队显然被这超乎想象的远程打击震慑,队形顿时混乱,前进之势戛然而止。一艘插着白旗的小艇战战兢兢地驶出,传来哀告:“将军饶命!我等乃袁……乃逆臣袁术麾下运粮队,主将已殁,无处可去,欲往北投奔,误入贵境,乞求放行!”

陶策与顾划对视一眼,心中明了。这是袁术势力崩溃的征兆,溃兵如无头苍蝇。

“缴械,扣船,人员集中看管,甄别后再做处置。”陶策冷静下令,随即对韩综道,“韩督尉,看来我们的水军,已非吴下阿蒙。但此等小挫,尚不足喜。真正的考验,或在东南。”

韩综,一个面容黝黑、眼神沉稳的中年将领,拱手道:“主公明鉴。江东水师船捷卒锐,孙策、周瑜皆善水战,我军虽器械精良,然实战经验匮乏,还需苦练。”

这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小插曲,既检验了水军的快速反应和威慑能力,也预示着江淮地区的权力真空即将引发新的争夺。

彭城,州牧府,

袁术败亡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带来的不仅是战略窗口,还有沉重的负担——数以万计躲避战乱的豫州、扬州流民,如同潮水般涌向相对安定富庶的徐州边境。

糜竺面带忧色,向陶策汇报:“主公,每日涌入下邳、广陵的流民已逾千数,且还在增加。虽已开设粥棚,然仓廪储粮消耗极快,更恐良莠不齐,滋生事端,或混有各方细作。”

这并非单纯的慈善,而是严峻的治理挑战。

陶策沉吟片刻,眼中却闪过一丝决断:“**流民非祸,乃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如何疏导、安置、转化。**”他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流民安置三策**”:

1.**“以工代赈,编户入屯”**:所有身体健全的流民,不再无偿施粥,而是统一登记造册,编入新的“建设屯”或“垦荒屯”,参与官道延伸、水利修缮、新城池筑基等工程,或开垦边境荒地,**以劳动换取口粮、工钱,乃至未来的永业田**。

2.**“严格甄别,分级管理”**:由顾划牵头,工程学堂学员及可靠吏员组成“流民安置司”,对流民进行初步甄别。工匠、识文断字者、有特殊技能者(如熟悉江东地理、擅长养殖等)优先选拔,充实各处。普通劳力按屯编制,老弱妇孺则安排力所能及的纺织、编织等手工业。

3.**“军屯结合,实边固防”**:在广陵等边境战略要地,设立“军民屯垦点”,流民在屯田的同时,接受简单的军事训练和纪律约束,平时为农,战时协助守御,化边境压力为防御力量。

“此外,”陶策对糜竺道,“糜家商队要加大从荆州、乃至交趾采购粮食的力度,同时,将我们多余的布匹、铁器(非军用品)售往中原,换取资金。我们要将这看似危机的‘人口潮’,转化为建设与防御的‘生力军’!”

学堂内,气氛紧张而有序。首批学员中的佼佼者,如徐陵,已开始协助处理实际政务。此刻,他们正围坐在巨大的算盘和画满格线的纸笺前,根据各屯汇报的流民数量、劳力比例、工程进度、粮草消耗,进行着复杂的统筹计算。

“根据现有数据,若要将新涌入的三万流民妥善安置,并完成广陵至淮阴的官道延伸,需额外调拨粮食五千斛,工具两千件,并增派熟练工匠五十人,监管吏员二十人……”徐陵一边飞快地拨动算珠,一边向负责此事的陈峤汇报。

陈峤看着这些年轻人熟练地运用着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捻须微笑,对前来视察的陶策道:“主公,这些学子,已堪大用。有此等人才处理具体庶务,我等方能专注于更大层面的规划。”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