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江觅舟

23. 万人行乐一人愁

小说: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作者:

江觅舟

分类:

衍生同人

白居易心里默数,杜甫四处游乐的日子,到底有多少年。

随后他心里一酸。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白居易的文章没有几个人夸奖过,他未曾谒见过王公贵族,更不可能直接有机会被皇帝召见。

像杜甫一样四处游玩……白居易想都不敢想。

尽管他去过不少地方,却只是因为战乱流落江南,又再北归洛阳。

迫不得已而为之。

尤其是这次来长安,一路上真的是悲风杀气满山河。

原本乡试通过之后,亲人们想聚在一起庆祝为白居易一番,几年前就有此打算,可是今年仿佛他儿时的梦魇。

天子李适即位,战争打了七年。如今再度兵败,太平之日又该等到何时呢?

白居易越想越难过。

【有官职之后,杜甫常年居住在长安,和家人分居两地。一次从京城前往奉先县看完家人的路上,他途径骊山,那时天尚未破晓,前方大雾弥漫,脚下冰霜满路。】

【这路上的经历,令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骊山之上的华清宫,管弦丝竹音乐声从天而降。上面的温泉池,杜甫听说过,却未见过。高冠长缨的达官显宦可以参加,平民百姓辛苦纺织的绸绫绢帛也能赴宴。】

【杜甫比不上霜橙,登不上这种台面。】

【唐玄宗李隆基将这些聚敛而来的绸绫绢帛赏赐给大臣,希望诸位大臣能够感恩图报,再接再厉,让大唐越来越好。】

【好的标准,便是唐玄宗李隆基所见的繁荣。】

【于是,大臣们继续对百姓压榨盘剥,宴席上的宾客穿着貂皮,他们吃不掉的瓜果,来自遥远的南方。】

【唐玄宗李隆基听到的是臣子们传来的好消息,见到的是从外邦、从南方献上的贡品。】

【以前和王公贵族交谈甚欢的杜甫,难以再和他们共情。杜甫的家人居住在奉先,风雪漫天,不知可有饱餐。】

【况且杜甫尚有官职,无需交税。那些流离失所,失去土地的人,那些驻守边疆,缺吃少穿的人,处境令人不敢想象。】

天上的月,又圆了。

身边应考的学子,趁着延考的空档,纷纷作新诗文前去谒见京城要员,可是白居易拿起笔——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他挂念家人,就像是杜甫从京城赶去奉先,想念的也是家人。

其他人那样行卷用的文章,临阵磨枪编造的道理,白居易写不出来。

他想赶紧把诗寄出去,等到驿站,又想到战乱之中,道路不通。

为何今年来应举,竟然如此不顺利呢?

白居易有些泄气。

【……你现在这么快的打字速度,一看就不是在做PPT,我说得没错吧?你在和谁聊什么呀?】

【……哦,他不告诉你引用哪一段,却先一口气发来那么多资料,这不成了添乱了嘛。说是让你可以提前做PPT,但是根本不可能啊。但你也别和她置气,还有我呢呀。先让她把稿子交上来,我帮你对着资料找一找。】

【……稿子才开始动笔啊?不错啦,不是现在才开始查资料。】

元稹发现百炼镜的镜面一闪,他急忙拿起来一看。

他盼了许久,果然如他所想,镜子上面又多了许多篇新的文章。

元稹一行一行地看下去,又看到了韩愈的名字,隔了几行,发现了“白居易”三个字。

元稹移不开视线。

这名字起得好呀。白白居住得那么容易。

元稹点开了白居易的《两朱阁》,开头有一句注释“刺佛寺浸多也”。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摇飞上天。”

开头写得仙气飘飘。

元稹对白居易的才华大为赞叹。

诗中讽刺圣人将公主宅第改作佛寺,寂静无人唯有钟声,然而此前修府时吞占土地,使得现在周边平民房屋相连,住得十分拥挤。

这首诗的每一个字,元稹都喜欢。他把诗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熟读成诵,又细心地抄写下来。

要是能见到他就好了。应当有希望吧?

韩愈是当世人,白居易同样如此吧?

元稹盼着抄完之后,能像之前对着百炼镜写诗那样,次日就能见到城南城北两座佛寺。

《两朱阁》中提到了一南一北两佛寺,白居易自当是去过。

所以佛寺有了,白居易也会在那边出现吧?

北边的这座,就在元稹家所在的靖安坊。

南边……元稹启程去找一找。

【面对权臣和平民生活的巨大反差,返京之后,杜甫和友人郑虔一诉衷肠。】

【郑虔是杜甫的忘年之交,他比杜甫年长二十余岁,天宝年间,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恩宠,令郑虔担任广文馆博士。】

【郑虔接到任命,十分困惑,他从未听说过这一职位。后来,他得知是圣人想留他在身边,却未有具体事务要做,美名其曰新设广文馆,让之后的人一提到广文馆博士,就会说起初代博士为郑虔。无奈之下,郑虔前去赴任。】

【“诸公衮衮登台省”,朝堂之上尽是无能之辈,杜甫德才兼备的好友郑虔却调任闲职,于是邀他饮酒,写诗相赠。】

【杜甫《醉时歌》(节选)】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郑虔生活贫寒,杜甫每天要去官舍买五升米勉强度日。两人借酒消愁,相互安慰。】

【他们说着过去才高八斗的司马相如也会在妻子卓文君当垆卖酒时在后厨负责洗碗,杜甫和郑虔没像西汉末年的扬雄那样从高阁之上纵身一跃已经不错了。】

断章取义。

白居易对天声的内容有些不满。他看过《醉时歌》,杜甫却是写过“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但这一句,不过是为了夸奖郑虔所作的《归去来》的铺垫。天声却拿来当事实。

况且,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开店卖酒,不过是一时赌气,偏要自立,卖惨装可怜之后,很快卓文君的父亲就又出钱又派人照顾他们。

杜甫也好,郑虔也好,眼下的白居易也好,哪里有这种福气呢。

到了唐朝,从没有这种好事。

孔子当年试图复兴周礼……唉,自古以来,都是古人的东西更好。

学乐府,学骈文,进士科的考试范围,都从前朝上的书本上找。策问里提问当下事,前朝的书上没有答案,那便无从落笔。

当下发生的事情和问题,像是杜甫这样愿意记录下来的人,真的太少了。

学杜甫写诗,却不是行卷的传统。

或许这正是原因之一。

转念一想,白居易又不想和天声计较。

科举行卷时的诗赋,常常被人误解,甚至句读都可能出现误会。也不知道那些人是一句一句看下去的,还是腻了烦了跳着读的。行卷没有音信,白居易和身边的学习一样,并不敢去问。

有人乐此不疲,有人早早放弃。

放弃的那几位,约着白居易去城南游览。

早春景色一般,可是游客也少。

曲江池中水又结冰,乐游原上大雾弥漫。

他们改去城外看看。

【难得振作,杜甫和郑虔两人共游长安城南。所谓“城南韦杜”,便是京兆两大家族聚居之地。在韦曲之西,杜城之东,有一地名为“塔陂”,此处将军何昌期的别墅为长安名胜。】

天声的内容太巧。

白居易刚好来到长安城南的樊川。去过韦曲的华岩寺,走过那边的南塘,在西边有第五桥。

不知和玄宗时期的第五琦有何关系。

虽然是第一次来,白居易倒是能和同行的人介绍一番。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节选)】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原因嘛,正是以前看过天声读到的这句杜甫诗。

何将军山林有人大吵大闹,令初春的肃杀氛围更加残酷。

白居易和同游者远远观望。

他们因听闻郑国庄穆公主的宅第要改成佛寺,想从中牟利,一人想借地免税,一人想私藏珍宝,令有一个人从中斡旋,只为了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功德钱。

这些人并非僧人,他们话里话外,说明长安城不少寺庙已在他们的手中经营。

太奇怪了。

起初,佛寺施舍粮食和药物,不知哪一年开始,租地给农民,经营手工业,放贷给百姓……听说他们不为了盈利,只是为了修缮寺庙,铸造佛像。

真赚了钱,他们是不会外传的。但是没有利益可图,山林里那几个人也不会争吵。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如今的大唐,比杜甫写诗的天宝年间好了一点吗?

白居易不知道。

同游人听他聊起杜甫曾经来过何将军山林,说起杜甫曾出过进士科策问题目。

“哦?”白居易懂诗文,但是进士科可是第一次来考。

“题题都问朝廷缺钱该怎么办。”同游者两手一摊。

杜甫出进士策问考题是在安史之乱之后。

那时,几乎所有赋税收入都用于军费开支,但是粮草依然不足,征税已经沉重不堪。

用兵有需要快马加鞭传送文书,不给马吃草又要马儿跑,累死了不少宝马,没钱去买入新的,甚至为马收尸的钱也没有。

想要运送粮草,道路漕运必须通畅,可是为此加开河道,又担心耗费太大,成效甚微,甚至修建中途,影响粮草转运,以致短缺。

不过,士兵可以天亮即练兵,午后去种地,但是等到地冻天寒的岁末,又苦又累却要担心吃不饱,士气大减。

粮食有多紧张?遇到荒年,粮价贵贱失去常度,钱轻物重,别说百姓,将相会受困。

当今圣人讨伐淮西吴少诚,正是因为二十年前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割据未平。当年没能平叛,正是和现在一样,数月数年连续战争,白白消耗国库。

杜甫的策问题目,放在今年还能拿来一用。

同游者和白居易聊着策问,纷纷夸奖白居易看问题透彻。

“要是今年不重杂文,只重策问,你肯定能登科。”有人这样称赞道。

随后大家一同叹了口气。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当今天子李适,和何将军一样,如今“不好武”,臣子“总能文”。前几年,节度使前来拜见,皇帝设宴,武官也得跟着和诗。

何况,前几年有节度使奏请,管辖区域内有几位宋氏女子不愿婚嫁,但长于文辞,便请入京城,担任“女学士”。不过,就止步于此,要不然“校书郎”的位子也得被她们抢去。

考前出游,本着来看看风景缓解焦虑,结果他们越聊越紧张。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暮春三月,礼闱放榜。

正如同游者所言,白居易登科。

而且是今年及第者年纪最小的。之前总听说那些二十出头的人进士及第,没想到处在二十岁的末尾的自己,竟然能成为众人关爱的最幼者。

白居易兴奋极了。

曲江宴后,同科进士纷纷回乡报喜。白居易在一场场送别宴上,一曲歌一杯酒,却渐渐笑不出来。

吏部守选有消息,说白居易因为需要避祖讳,无法选官。

这件事他没告诉别人。

只是和其他留在京城的朋友,说聊起制科选什么比较合适,分析来分析去,几位友人竟然达成一致,最受圣人重视的只有一科——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他父亲名为白季庚,怕不是“季”撞了“极”也不能考。

真令人头疼。

他硬着头皮和他人一同造访长安名胜。本来约好考后散心嘛。

如今处处风景都勾起烦恼,似乎长安根本不想把他留下。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从初至别墅起手,讲述了他参观游历,与何将军交谈宴饮,而后依依不舍的全程。】

【他描写山林景色之余,反映出了何将军本人儒雅淡泊的性格。】

【忧国忧民的杜甫和郑虔,见何将军不似唐玄宗李隆基身边那些好大喜功征战四方的人,心里得到些许慰藉。】

【杜甫看见了大唐的危机,可是和其他人一样,毫无防备地卷入战争之中。他的挚友郑虔困于长安,被安禄山叛军任命为兵部郎中。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之后,郑虔被囚于长安,等候发落。】

【……他擅长书法和绘画啊,唐玄宗身边就爱留一些搞艺术的人。】

【……原来他和王维关在一起啊?果然如我所料!】

【叛军的伪官当是死罪。但当时的中书令崔圆,令郑虔等人在他的宅第作壁画,郑虔借此机会向崔圆求救,于是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

【纵然免于一死,但是杜甫悲痛不已。郑虔年事已高,此去一别,怕是永别。】

【更加遗憾的是,杜甫没能赶上见郑虔一面,对方已经在去台州的路上。】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杜甫只能写诗,期待他们在黄泉路上再度相逢。】

【……他们也是厉害,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也能做朋友。】

【……不像你和我,才差两岁,已经互相不理解对方了。】

【……你前面的介绍写得太长了,对着你这一页PPT要把杜甫的一生都讲完。哦,你有视频可以配?】

【……原来你早就剪辑好了呀。太厉害了!我能不能先看看?】

【……是,我们现在不要浪费时间。】

【……那我必须在视频时长内读完?早说嘛,你想要计时念的话,刚才就告诉我,我们不用再读一遍了呀。】

【……难得有一点默契,又消耗没了。反正十位诗人的稿子齐了之后,也要一起读一遍计时,你说得对,不要着急,不能怕麻烦。】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等人谋害而亡。战争当中,时局混乱不堪,唐玄宗李隆基躲在蜀地,一切事务交予唐肃宗李亨。】

【人心难服。唐肃宗李亨集兵凤翔谋复长安之时,永王李璘擅自带兵东巡。】

【永王李璘是唐肃宗李亨的弟弟,唐玄宗李隆基出逃路上,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岭南、黔中、山南东道、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使,出镇江陵,自此永王李璘便有了独占江南的念头。当唐玄宗李隆基诏他来蜀地朝见时,永王李璘也不奉命。】

【李白在永王李璘的营帐内,作诗《永王东巡歌》,而另一边郭子仪从北入长安,杜甫趁机出城,投奔唐肃宗李亨。】

【当年五月,杜甫便被唐肃宗授为左拾遗。反叛的永王李璘兵败之后,郭子仪于九月收复长安。】

【……你想提李白,也说点他的好话呀。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这两句就是暗示李白不会审时度势,而杜甫聪明机敏。】

【……唐代宗李豫帮永王李璘平反了哦。永王不一定是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