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江山,朱元璋领一众功臣打下来的不假,打天下不易,守住同样也是千难万难。
一应功臣,若是不守规矩,认为打下了天下,便可以肆意行事,国将不国,民亦不安,天下必将大乱。朱标亦不能容。
蓝玉是不太服气的,可是要说不服,那也不太对。他是打下天下的功臣,占几块地怎么不行了?至于那般的大惊小怪!
【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好几个儿子都犯下不少的错行,朱元璋竟然没有处置,这事儿吧,老朱多少还是当爹的,儿子不像样,他有心去教,只是没有教好。但是,人家能把这个事认下,是不是也算是从侧面证明了,朱元璋不是那有意掩饰自己的人。当然了,明史是别人修的,怎么写看对方心情,也看修史的那个人的人品。司马迁的《史记》都知道夹带私货,对贵族们多以夸赞,用尽极美之词,对破坏世禄世卿制的人,春秋笔法都听说过的,有本事却出身不高的人……但《史记》夹带的私货虽然多,那相对后来者,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他之后的史书,那是修得越发不如他写的,自然让他倍受推崇夸赞。凡事不怕比,一比那是一个谁高谁下立刻出来,想否认都不成。明朝的情况,当时的环境以及后世的清朝,留下太多的问题,慢慢的总会理出来的,会让人看到真正大明到底是什么样子。
【咱们继续下一位,胡惟庸,是大明朝,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生年不详,字子中,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元至正十五年,胡惟庸在和州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予元帅府奏差一职,不久转任宣使。
【元至正十七年,胡惟庸担任宁国县主簿,不久进升知县。至正二十四年,迁任吉安府通判。至正二十六年,升任湖广按察佥事。至正二十七年,经李善长推荐,胡惟庸担任太常寺少卿,不久升任太常寺卿。推荐胡惟庸的这个事也成为李善长被扣上参与谋反的一个理由,属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洪武三年,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四年,随着李善长告老还乡,汪广洋担任右丞相,胡惟庸取代汪广洋任中书左丞。洪武六年,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朱元璋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丞相之才,真不是好找的,想要一个不容易。显然朱元璋对胡惟庸也不是特别满意的,否则也不会让人干丞相的事,而不给丞相的名。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有意瞧瞧对方如何,以了解对方的人品。洪武六年七月十三,胡惟庸升任中书右丞相。九月初五,朱元璋授胡惟庸特进荣禄大夫。其实胡惟庸升得也不慢。瞧这不就成了右丞相了。但是洪武十年九月二十六日,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
【只是吧,人都一个样,在低处时没有苦不能吃,也没有罪不能受,等到高处时,不定会变成什么样儿。蓝玉如此,胡惟庸亦然。早先为了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胡惟庸是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办事也是颇为周全,慢慢的随着越发得宠于朱元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后,便开始得意忘形。
【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胡惟庸开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独断专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欺上瞒下,是当了朱元璋是摆设,亦或者认为朱元璋是好欺负的?
【因他大权在握,各方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果然,欲先令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胡惟庸的胆子是越养越大。魏国公徐达察觉胡惟庸的恶行,向朱元璋揭露,为胡惟庸所知,胡惟庸自知明面上捉不住徐达的把柄,竟然想出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的事儿来。
【小人者,也是认为天底下的人都小人。容易为名利所动。岂料被福寿揭发。但此事没有让胡惟庸付出代价。洪武八年,日常时常上书揭露胡惟庸的罪行的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领太医前去探视,岂料胡惟庸竟然对刘基下毒。刘基身死后,盯胡惟庸的人少了一个,胡惟庸是越发无所忌讳。也不知道朱元璋怎么想的,是打算把鱼养肥了再宰?这么放任胡惟庸胡作非为,真不怕把他的忠臣良将杀光?】
明太祖朱元璋听到沈悠的疑问,一时也是答不上来。怎么答?
【之前说过的,胡惟庸可是跟李善长这个前丞相有姻亲的关系。为的是拉拢李善长手里的势力为己所用。朝堂上一个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险些大祸临头,至此,胡惟庸的权势更盛,更是肆无忌惮。洪武十二年,在胡惟庸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吉兆呢,但凡要给自己造势的人,谁不说自己是天命之子?
【早年刘邦斩白蛇起义,真的假的,还不是人一张嘴随便说。不过是为了糊弄人罢了。天命所归四个字,是可以让无数的人趋之若鹜。且胡惟庸可不仅如此,还有人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如此现象,自是让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据说从此胡惟庸有了异心。】
斩白蛇起义的事,汉太祖刘邦时期,不由的摸了摸头,都过去多少年了,后世的人竟然一直都记得的吗?
也对,不管真与假,重点是可以让自己得利。
【胡惟庸是真为了达到目的无所顾忌的,像那些无法无天的功臣,让朱元璋一再喝斥的功臣,胡惟庸都是一个劲去拉拢的,其中一个平凉侯费聚,朱元璋派他前去安抚苏州军民,结果此人到了地方整日沉溺酒色。朱元璋自是大怒,将人调回派到西北去招降蒙古,他又无功而反,朱元璋自是再次责骂,把人骂得害怕。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