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厂的三产,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机械加工厂,并不在总厂的区域之内,而是在最早的职工宿舍旁,最初建起来只是为了让职工家属们有个事情做。
鼓捣一些简单的小零件,供应总厂设备检修的时候使用。
从一开始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可后来,随着钢铁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职工家属越来越多。
老张家的媳妇儿能去三产上班,我们老王家为啥不行?
这也导致三产接收的人不断增加,逐渐变成了总厂的一个大包袱。
早在孙福满上位之前,三产就已经开始被要求自力更生,可他们这边要技术没技术,要设备没设备,要想实现自给自足根本没可能。
幸好这时候,李天明在李家台子建起了电风扇厂,让三产有了稳定的收入,再加上李天明出主意,让三产返聘那些提前退休,给子女让位置的老技术工人,一下子就让三产兴旺了起来。
可随着大柳镇的企业技术实力提升,三产能接到的活也是越来越少,他们又不主动去联系业务,拖到现在又快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每个月能上半个月的班就不错了,工资都只能发一半,奖金更是想都别想,这也让三产的工人们怨声载道。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了!”
孙立说着,递给李天明一沓名单。
嚯!
看着手上这厚厚的一沓,李天明都不禁给吓了一跳。
“现在三产有多少人?”
“算上挂职的,有600多人,这还是去年下半年分流了一部分,要不然得过千!”
三产的效益越来越差,这边开不出工资,只能朝总厂伸手。
总厂虽然有钱,也不愿意白养着这么多人,于是便把机械加工厂的工人,朝同属于钢铁厂三产的冰棍厂、成衣厂等单位分流。
反正都是大集体,在哪干都一样。
“这也太多了吧!”
李天明皱着眉,等到自行车厂组建起来,村里要来一百多号人,而且,他还答应了李学军,到时候,要接收一部分总厂的职工子弟,再加上现有的……
肯定要过千了!
而按照李天明最初的设想,自行车厂的工人总数不能超过600人,现在多出快一半了。
“必须精简下来一部分,孙哥,你刚刚说有挂职的,是啥意思?”
“都是以前就在三产上班的,可那些人要技术没技术,又不愿意吃苦,只能打发回家,每个月开30%的工资养着。”
这样的情况,不单单在三产这样的大集体,在正式的国企当中也同样存在。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热情高涨地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任何地方,都会有懒虫。
如果放在西方,像这样的人,早就被辞退了,但是在国内肯定不能这么干,国家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饿死。
没办法,养着呗!
“这样挂职的,现在厂里有多少?”
孙立刚梳理完名单,对于李天明的问题了然于胸。
“108个!”
“他们这是要起义啊?”
李天明的这个玩笑,孙立没捧场。
“你打算怎么办?”
“挨个谈,愿意主动离职的,给一笔补偿金,他们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全额工资是36块8,现在发30%,也就是11块零4分,每个月厂里要支出1192块3**2分。”
李天明飞快的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愿意主动离职的,每个人按照30%的工资,发6个月的工资。”
“不愿意的呢?”
“不愿意的就回来上班,超过一个礼拜不在岗的,按辞工处理,一分钱补偿都没有!”
孙立面露难色:“天明,这样的话,恐怕总厂的工会,还有上面都要过问,真要是闹起来,不太好收场!”
李天明点上一根烟:“既然总厂把权利给了我,那就得按我的规矩办,孙哥,你记住一句话,厂里不养闲人。”
孙立见李天明主意已定,只要点头记下。
“还有,所有人都必须参加岗前培训,不管多大岁数,只要是厂里的人,都必须有一技之长,那些整天在厂里混日子的,也一律清退。”
孙立知道李天明接手三产以后,肯定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没料到动作会这么快。
而且这下手这么狠,这么重?
“天明,咱们是不是稳一点儿,别太急了,而且,工人们思想上,也得给他们一
点儿时间来适应!”
“孙哥还给时间?给多久?半年?一年?我们村砸钱进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是要看到效益的不是做善堂。”
呃……
孙立闻言苦笑:“你这腔调儿还真有点儿像旧社会的资本家了!”
要是搁几年前孙立这么说李天明能把他的嘴给缝上但现在……
情况不一样了!
“就按我说的办。”
李天明说着起身。
“走先去和工人们见见面!”
三产的工人此刻已经知道了工厂要改制了往后虽然依旧挂靠在钢铁厂名下但是却要完全实现独立经营而且说了算的也变成了李天明。
对李天明他们并不陌生。
“都还认得我吧?”
工人们面面相觑没一个说话的。
他们虽然不懂那些大事但是有一点儿却很清楚李天明到来将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