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我在年代文养老 壹木成华

1. 相亲 一九六九年。

小说:

我在年代文养老

作者:

壹木成华

分类:

古典言情

一九六九年。

淮南山区一座代号“六五”的机械厂,是淮省“小三线”建设的重要一环。灰扑扑的厂房依着山势错落搭建,厂区周围是高耸的山壁。抬头望去,只见一线窄窄的、被山风吹得有些发青的天空。

林颂推开行政办公室那扇木门,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坐下,桌上摊着《关于创刊六五厂报的工作意见》的稿子。

林颂捏捏眉心,说来辛酸,她上辈子写材料猝死了。

原以为端上铁饭碗,就能过上朝九晚五、喝茶看报的生活了,结果天天加班,全年无休,遇到干部调整期更是连轴转。想她刚上大学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希望自己毕业就养老。

林颂深刻反思道:她要回归初心。

“林干事,早啊。”隔壁桌的老赵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声音带着浓重的皖北口音,“昨儿个稿子写得怎么样了?写完了吗?要的急。”

“写完了,赵师傅。”林颂把稿子递给赵师傅,“您帮我看看格式有没有问题?”

老赵接过来,粗糙的手指捻着纸张边缘,啧啧两声:“小林这字儿,真是越来越有风骨了,看着就舒服。”

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带着点长辈的关切,说道:“对了,下午那事儿……你可别忘了。马大姐亲自交代的,三点,厂部小会议室。”

林颂眨巴了一下眼,是相亲。

这事儿还得从她的家庭背景说起。

原主林颂,京市人,父亲林建国在京市是个不大不小的干部,母亲在林颂十岁那年病逝。没多久,父亲续娶了现在的继母周美娟,还带来一个比林颂小两岁的继妹林薇。林颂性子倔,跟继母处不来。六五年,“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号角吹响,继母周美娟劝说林建国:“老林啊,支援三线建设是光荣的事,颂颂下去锻炼锻炼,将来履历也好看……小薇身子弱,就在家附近找个工作,也好照顾咱们……”父亲架不住枕边风,林颂从京市来到千里之外的淮南山沟里。而继妹林薇,留在了京市。

一晃四年过去,当初一腔热血来支援建设的青年们,不少都在这大山深处成了家,落了户。

像林颂这样,二十五岁还单着,又明显“心不在此”的女青年,就成了厂里热心大姐们重点“关照”的对象。

特别是马大姐,身为厂工会妇女委员,解决大龄青年的“个人问题”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下午两点五十,林颂踩着点来到厂部那排平房。

小会议室门口,已经站着一个穿着米黄色列宁装、梳着两条齐整短辫、皮肤白皙的姑娘。是经营管理科的姜玉英,省城人。

姜玉英看见林颂,快步迎上来,亲热地挽住她的胳膊,说道:“林姐,你来了。”

“嗯,姜干事。”林颂不动声色地抽回手。

她对姜玉英印象不深,只听说这姑娘有点娇气。

相亲对象一个是机修车间的张连成张师傅,人老实肯干,就是家里负担重,下面有五个弟弟妹妹全靠他拉扯,耽误了自己。

另一个是附近小河村的,叫韩相,在小河大队当记分员。

记分员在乡里吃香却不及职工体面,但马大姐也是没办法,厂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同志都被抢走了,现在只能是矮个里挑高个。

姜玉英突然紧紧抓住林颂的手腕,力气大得让林颂微微皱眉:“林姐,马主任原本安排我跟韩相谈,但我……我想跟张连成同志谈!林姐,你帮帮我,好吗?”

林颂挑了下眉。

按常理,张连成家庭负担那么重,一般姑娘躲都来不及,除非……韩相问题更大。

看着姜玉英惊恐焦急的脸,她点了点头。

姜玉英一副劫后余生的样子:“谢谢你!林姐!真的谢谢你!”

她生怕林颂反悔,立刻松开手,几乎是跑着推开了小会议室的门,朝着里面那个穿着洗得发白工装、看起来有些拘谨朴实的男青年快步走去。

林颂则推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