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在赵小苗的带领下,下河村村民齐心协力,巫山山神庙终于落成。
庙宇虽不算宏伟,却也是青瓦白墙,整洁肃穆。庙内只设一座神龛,供奉的自然是巫山神女瑶姬的金身塑像,慈眉善目,宝相庄严。
——为了建造这座神庙,赵小苗把自己全部身家都搭上去了!虽然村民们也有出力出资,但和赵小苗比起来就差远了!也是因此,下河村人才发现这个挺过了疫病的老妇人竟然这么有钱!这么有钱,为啥要住下河村呢……
这时,突然有人想到,赵小苗可不是土生土长的下河村人,她是三十年前从村外迁徙而来的人,她原先的名字好像也不叫赵小苗,叫啥来着早没人记得了,只记得她到下河村的时候瘦骨嶙峋地,但就算这样,那张脸也依旧美的惊人……
不过看着现在佝偻着腰尽显老态的老人,村民们只是心里嘀咕嘀咕罢了。毕竟,如今举头三尺真有神明,有些恶念是想都不敢想啊!
而神庙既成,需有专人打理香火,赵小苗提议由自己的外孙女阿兰担任庙祝。
阿兰命苦,天生不能言语,父母与幼弟又皆亡于瘟疫,如今唯与外婆相依为命。听闻此议,阿兰惊得睁大了眼睛。
村民们更是哗然,纷纷劝阻:
“阿兰咋能当庙祝?她是个哑巴啊!”
“就是!她才十四岁,哪懂得伺候神明?这庙俺们也出了力,庙祝怎能由您一人定?”
“阿兰模样好,寻个好人家比守庙强多了!”
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阿兰默默垂下了头。赵小苗始终沉默,待声浪稍平,才缓缓开口:“既然众意难调,不如我们各推举几人,由娘娘神明定夺。”
众人一时噤声,半晌才有人讪讪道:“这种小事情,还要闹到娘娘面前?”
赵小苗目光扫过众人:“那便抽签吧。准备三支签,两短一长,抽中长者,即为庙祝。”
最终,在众人的注视下,年仅十四岁的阿兰,抽中了那支决定命运的长签。
——祝媱也知晓庙祝人选的风波。
那段时间,赵小苗日夜虔诚祈祷:“求娘娘保佑,让阿兰有个安稳的归宿……” 其心之切,其情之真,祝媱皆感受分明。她本已打算在适当时候略施影响,毕竟神庙落成,她受益匪浅,自然也愿意帮帮为建庙出了大力气的赵小苗。
然而,没曾想赵小苗凭借智慧,一番巧妙周旋,竟让阿兰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庙祝,全然无需她这位神女暗中插手。
而当祝媱真正看见阿兰时,她才恍然明白了赵小苗那看似固执坚持背后的深意。
只见那少女跪坐在蒲团上擦拭供桌,身形纤细,抬起头时——饶是祝媱见惯了山中灵秀,也不由得在心中暗赞一声:好一个灵透的人物!
阿兰生得一双清澈的杏眼,眼波流转间,既有不谙世事的天真,又隐隐透出一股山野孕育的、未经雕琢的野性。肌肤白皙,更衬得唇不点而朱。她动作轻灵,宛若林间雀鸟,安静时似一幅绝美的画,微一动弹,便鲜活起来,仿佛整个庙宇都因她的存在而增添了生气。
在这穷乡僻壤,拥有这般惊人的美貌,对于一个无父无母、无法言语的孤女而言,绝非幸事。赵小苗正是深谙此点,才不惜一切,也要为外孙女谋求庙祝这个身份——神庙之内,神明座下,便是一道无形的屏障。庙祝的身份,足以让许多觊觎的目光有所忌惮,为阿兰提供一个相对清净、受庇护的安身之所。
“师父?”李莲轻声开口,打断了祝媱的思绪。她顺着师父的视线望去,目光落在正细心擦拭香案的阿兰身上。
如今的李莲已非不谙世事的少女,加之母亲常在身边提点,她自然明白赵小苗执意让阿兰担任庙祝的深意——那是在这纷扰世间,为这拥有惊人美貌却无法言语的外孙女,寻得一处稳妥的庇护所。
看着阿兰灵秀的身影,李莲心中一动,转向祝媱道:“师父,阿兰天资聪颖,心思纯净。若是她能一同学习草木知识,领悟的速度定然远胜于我。”她顿了顿,语气带着试探与期盼:“所以师父……您是否同意我的提议?”
祝媱收回目光,看向身旁目光灼灼的弟子,自然明白她所指为何。她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却带着肯定:“既然你心中已有成算,那便依计而行吧。”
师徒二人此刻商议的,正是关乎传道大业的关键一步。此事源于李莲不久前的青柳县之行。那日,她本为寻访识字夫子而去,却在踏入县城后,先被药铺里熙攘的人群和琳琅的药柜所触动,后又闻得学堂中传来的朗朗书声。
归来后,她独坐沉思:若仅凭自己一人埋头苦学文字,何时才能将师父所授的浩瀚知识整理成册,传于世人?纵然是上古的华胥氏,亦非凭一己之力识尽草木,而是汇聚众人之智,刻碑流传。反观自身,在巫山潜心修习半月,真正能烂熟于心的草木特性,不过寥寥。若想达成师父“辨识十二万九千六百五十七种草木,并熟记其十二分之一”的出师要求,单打独斗,何其艰难?
深思熟虑后,一个崭新的念头在她心中清晰起来:师父怀有慈悲之心,愿将草木知识普惠众生。既然这样,我何不一边学习一边传道呢?
虽然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李莲还是希望得到师父的亲口应允。对她而言,这不仅是对计划的认可,更是一种来自神明的指引和祝福。
而祝媱,自然是认同的!
事实上,第一次当神的祝媱,内心时常会有种一种微妙的拉扯。一方面,她努力维持着神祇应有的高深莫测与超然物外,时刻提醒自己言谈举止要淡然,要有格调。可另一方面,一个更真实的声音在她心底叫嚣:我都已经是神了,难道还不能随心所欲一点吗?何必总端着架子?
当李莲提出要去县城学习文字时,祝媱几乎是恍然大悟,如同被点醒了某个沉睡的记忆!她脱离校园多年,竟险些忘了知识传播最高效的途径是什么——那便是满足人的切实需求!
她可是从千军万马的高考中杀入985名校,在职场上也从未停止过学习提升的人啊!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