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幕直播朕的恋爱史 木暁爻

21. 上位要烧三把火

小说:

天幕直播朕的恋爱史

作者:

木暁爻

分类:

穿越架空

就在满殿悲戚、心神激荡之际,一声听不出喜怒的轻笑自御座传来。

“行了,都起来。”皇帝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朕还没死呢,轮得到你们在这里凄凄惨惨的?”

只此一句,那高深莫测的语气瞬间驱散了弥漫的悲伤,提醒着所有人——龙椅上坐着的,仍旧是那位掌控着整个帝国命运的开国之君。群臣心头一凛,纷纷收敛情绪,垂首肃立。

也正在此时,天幕话音一转,开启了新的篇章。

【圣祖上位史就讲到这里,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天启一年,新皇登基,广开恩科,大赦天下。

新官上任三把火,当皇帝也不例外。圣祖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维系帝国人才根基的——科举制!】

此言一出,文官队列,尤其是礼部与翰林院的官员们,精神瞬间紧绷。科举,牵动着天下士子的心,更是朝堂格局的源头,新帝竟从此处入手!

【圣祖连下三道诏书。这第一道,便是允许“科举自检”!即在会试放榜前,设立三日公示期。对于自己成绩有异议的给予一次自查机会。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自查司,此司仅于公示期内存在,由圣祖随机抽调身边的内侍担任,直达天听,办公点就设在张贴皇榜之旁!】

“妙啊!”已有心思敏锐的官员忍不住低呼出声。随机内侍、临时机构、直达天听,这几乎杜绝了被科举利益链提前渗透腐蚀的可能!

【统计名单后,由内侍亲自带领提请学子,直入大理寺!在大理寺卿、当届主副考官、御史台官员及特邀大儒的共同见证下,当场启封糊名试卷!一看字迹是否为本人,二看内容是否真为沧海遗珠!】

这配置……群臣心中凛然。这哪里是“共同见证”,分明是让监考官与学子当场对质!一旦证实舞弊,监考官瞬间便会从座师沦为阶下囚!

【这也是对监考官能力与心性的极致考验!在古代,由谁担任主监考,这届学子就是谁的门生。古来座师享受门生荣耀,自然也该承担失察之责!若约束不了下属,洞察不了舞弊,便等着牢狱之灾吧!

当然,若经此严苛自查,没有发现舞弊现象,监考官便能获圣祖御笔亲书的“至公至明”牌匾,由官府敲锣打鼓送至府上!

哈哈,像不像后世送锦旗?此乃流芳百世的实绩,古人重名,谁能不为这荣誉心动。就算是现如今,有人敲锣打鼓给你送锦旗,也会让人高兴一阵子。】

不少官员,尤其是以清流自诩者,眼睛瞬间亮了!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的政治资本!风险与机遇并存,逼得你不得不成为最公正、最警惕的考官。

【同时这“自检”对学子也是有限制的,一次会试大约有三千到五千学子,最后录取的人数仅有一百左右,若剩下的人都要自检,那就不太妙了。

因此给出的限制为凡自检结果没问题者喜提一次冷板凳,即禁考一次。若累计超过三次,则终身禁考!】

“这方法绝了!”有官员抚掌,几乎要压抑不住赞叹。给予底层学子一线沉冤得雪的希望,又以严苛代价防止无理取闹。既开了申诉之门,又堵死了刁钻之路。这一手,将帝王的平衡之术玩到了极致,既彰显了新政的仁德,又确保了秩序的稳定。

所有目光再次聚焦于黎昭。这位未来的天启帝,其锐意革新与老辣手段,已透过天幕,让满朝文武真切地感受到了。

黎昭也在赞叹,这不就是后世高考成绩复核的加强版吗?他以后真厉害,能想到这一层。自从庞迎的案子结束后,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杜绝这个现象,现在不用想了,可以直接“抄”自己的作业了。

而且就看这朝中大臣心动的样子,这个政策也不用等到以后了,他那行事果决的父皇,说不定转眼就会推行。

当然,亦有谨慎入微的老臣抚须沉吟,低声与同僚交流:“此策虽妙,然……若被有心人利用,以此构陷考官,又当如何?”

仿佛正是为了回应这份疑虑,天幕之声再次响起,带着一丝智珠在握的从容。

【我猜屏幕前的你肯定要问了:“那万一有人故意利用这个政策去陷害考官呢?”拜托,咱们圣祖能想不到这点吗?新政早就防着这手了!

首先,科举报名环节就加码了:除了原有的连坐担保,新策规定凡报名者还得上交一张个人画像,跟户籍档案对比。考试当天,对着画像一个一个进场,想冒名顶替?门儿都没有!

进了自查司,第一步也不是让你喊冤,而是先验证你是不是你!由你的同场考生或者地方教育官员来核验身份。

确认是本人后,到了大理寺复核内容那一步,你得当场复述你考试文章的核心观点和逻辑结构!笔迹能模仿,你当场的思想总没法造假吧?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已最大程度地将诬告之路彻底堵死!】

殿内那点细微的质疑声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叹服的目光。此策思虑之周详,环节之缜密!官场本身就如战场,都这样了,如果再有疑虑,一点风险都不敢担,干脆辞官回家吧。

随即,天幕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诙谐起来:

【讲个笑话,这政策推行第一年,那位主考官本是顺风顺水,眼看就差最后一位学子自检过关,便能将那“至公至明”的御赐牌匾抱回家……谁知,就卡在了这最后一人身上!

那位学子的文章颇具争议!部分复核官员与主考官认为其文风粗鄙,给否了;而另一部分官员与大儒却力挺,认为其文章虽造句不佳,但针对实事,言之有物,应当入选!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闹到了圣祖御前。】

群臣听得入神,这确实是科举中常有的“文风”与“实学”之争。

【圣祖陛下亲自看了文章,拍板:“瑕不掩瑜,录取!” 本来事儿就完了,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位主考官 “哇”的一声就哭了!哭得圣祖一头雾水,只得问道:“爱卿何故哭泣?”】

画面感极强,不少臣子已忍不住嘴角上扬,不住猜测这会是哪位同僚。

【考官一把鼻涕一把泪:“呜呜呜……臣的御赐牌匾没有了!臣也将要下狱了!还不许臣哭了吗?”】

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轻笑。

【圣祖当时内心OS估计是:……???哭笑不得,连忙解释:“此策重在防弊,非为苛责。考官见解不同,实属常情,朕岂会因此便将良臣下狱?那岂非堵塞言路,不利学术争鸣?”】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尤其是曾担任过考官的人,顿感心头一暖,暗自点头。陛下(未来的)竟是如此通情达理!

【可那考官是真委屈啊,心疼牌匾心疼得停不下来。圣祖没辙了,最后想了个折中方案——赐给他半块牌匾,上面就写“至明”两个字,表扬他考场管理得好,绝对没有舞弊行为。】

【哈哈,这便是独一份的“半块牌匾”的由来!现在就躺在博物馆里,绝对的限量版绝版珍藏!所以说,真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这生动的轶事,如同最后一锤,彻底敲定了此项政策在人心中的分量。它不仅严谨,更带着人情味的变通。这真是一位思维缜密、懂得制衡亦怀仁恕的……未来明君。这让人不禁期待起来科举改革的另外两道诏书。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一句话,叫做 “刑部长官不通律法”?听起来像个地狱笑话是吧?但在古代,这还真是常态。

为啥?因为科举考的是什么?是四书五经,是圣贤文章!里面可不教你怎么判案,怎么治水,怎么算赋税。

结果就是,一个状元可能被派去修大坝,一个榜眼可能被派去管刑狱——纯纯的开局一张嘴,办事全靠蒙!

不过也不能如此说,具体执行还是由当时的技术专家胥吏支撑起来的。他们通常是各级政府部门中终身任职、世代相传的专业办事员和技术人员。不得不说,在古代当官,有时候真的挺魔幻的。】

【这就是圣祖陛下上位前,科举取士最核心的矛盾——学用脱节,专业不对口!选拔的是管理人才不假,但你不能对专业技能一窍不通啊,这不就成了“外行领导内行”了吗?】

【所以,圣祖陛下的第二把火,烧向了这个核心BUG!他的初衷绝非轻视儒学,而是痛感于专业不对口的人才错配,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是对国力的巨大浪费。于是他的第二道圣旨,叫做——科举分流,分科取士!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版的“考公选岗+专业科目加试”。】

【具体怎么操作呢?比如,一个学霸小哥,他的志向就是进刑部,当神探,匡扶正义。OK,没问题!除了必考的四书五经公共课,你还得加试“刑科”——把本朝的律法条文给朕背熟、理解透!

想去吏部搞人力资源?加试管理!

想去户部管钱袋子?加试经济、人口、田赋!

想去工部搞大基建?加试水利工程

看,一分流,这不就专业对口了嘛!】

【当然由于一届科举能留做京官的在少数,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钻空子了:啊,我只想做个快乐的地方官,不想留在中央卷,是不是就不用加试了?】

【圣祖陛下摇摇手指表示:少年,你还是太年轻啊! Nonono,都给朕卷起来!

你想做地方官?好啊!那你得懂怎么劝课农桑、怎么恢复地方经济吧?来,加试“农科”,别想着躺平。】

【而且,最绝的是什么?在所有加试的科目里,都会穿插出现法律题目!圣祖曾言:“朕不是要他们成为律法大家,但要他们知敬畏、明底线。手握权柄之人,若不知何事会让人头落地,那便是天下最大的危险。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覆盖全体未来官员的“上岗前普法强制教育”,从根子上尽量减少那种“我是父母官,我就是王法”的糊涂蛋出现。这一招,是不是格局打开了?】

天幕关于“科举分流,分科取士”的话语,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如果说“科举自检”是方法论的革新,那“分科取士”简直就是动摇根基的理念革命。

以翰林院和礼部官员为首的大多数儒生们,满脸怒气。礼部尚书甚至身体晃了晃,被同僚扶住,颤声道“祖宗之法,祖宗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