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北宋小饭馆 打醮翁

4. 小小死对头

小说:

北宋小饭馆

作者:

打醮翁

分类:

穿越架空

004

黄父将两束柴放到灶房就去吴员外家了。那几个柜打了半月,今儿就能好。

黄樱晚上准备在蜜枣馒头、蜜豆馒头之外,再做点其他花样。红糖的不卖了,亏。

她试过了,货行里的东西用一点就少一点,也就是说,早晚有一日,她会用完。

她不能一直依赖货行。

货架上多了件褙子,是她为了娘不起疑心,藏起来说她典了的。

她看着仓库里的原料,想了半天,决定做蒸蛋糕。

鸡子先分离蛋清蛋黄,装蛋清的盆里不能有一滴油,蛋糕最关键的就是打发蛋白。

没有打蛋器的时代,她滴了几滴白醋,倒入白砂糖,撸起袖子开搞。

她以前好奇,查过没有电动打蛋器的时代人类如何制作蛋白霜。

结果就是人力轮流交替来打,这是个耐力活,而且一次以六个蛋白为好。

她将鸡子分了三个盆儿,每盆六个,要分三份打。

宁姐儿被她打发到娘那边煮枣泥了。

黄樱一个人打发了半天,胳膊酸得不行了,忙端给娘搅打。

娘的力气大,泡沫明显绵密起来。

她很是心疼,“用恁多鸡子!什么官老爷吃得起!卖不出去如何是好?”

黄樱笑,“快好了娘!再使点力!”

苏玉娘只得念念叨叨地搅打,蛋清变得绵密有光泽,莹白的珍珠似的,成了绸缎质地。

“乖乖!”黄娘子惊疑,“鸡子怎成了这个模样?这怎吃?别是打坏了!”

“不会的,娘你放心。我心里有数呢。”

“从哪得来的法子?你老子娘卖半辈子炊饼,也没见过这么个巧招儿!”

黄樱笑,“娘,你不记得啦?咱们家以前有本食谱呢,那上头写了的。”

黄老太太说那是祖上传下来的,分家的时候给了爹。

其实不过骗他们罢了,只是一本不知哪里存下的旧食谱。

书后头被黄娘子拿去卖了钱。

“从那上头瞧来的?”

“嗯呐!”

“乖乖,怪不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黄樱笑。娘是识一些字的,不多,不过计数、能认得物件的名儿。

大姐儿和二姐儿都识一些,娘教的。

说起娘的出身,可有一番旧事呢。

别看娘现在这样泼辣,以前可是官宦人家的丫鬟。

因着家中被牵连获罪,没入了教坊。

娘自来于曲艺无意,教坊中三年只是个平平,没少挨骂。

后来地龙翻身,朝廷为祈祷风调雨顺,罢免教坊额外人员,娘也被放了出来。

她们一道儿的小姐妹中,曲艺高超的不少。

有嫁给富商做妾的,也有瓦肆里混出名头的,比如——王婆惜,如今可是东京城里有名的小唱弟子,曲艺双绝,新门瓦子里瞧她表演的人挤破了头。

娘嫁给爹,完全是因着当初家里获罪时,爹路过,好心给了她一件衣裳。

两个人轮着来,打到提起来蛋白弯钩变得又直又硬,她忙端到厨房,加了点玉米淀粉,又搅拌了几圈,混匀。

淀粉吸水,能让蛋白更稳定。

旁边是备好的蛋黄糊,用牛奶和玉米油搅匀了,加筛得细细的卖面、蛋黄、枣泥,拌匀。

黄樱挖了两勺蛋白霜到蛋黄糊里搅匀,再把蛋黄糊整个儿倒进蛋白盆里快速搅拌均匀。

这蛋白霜也分法式和意式做法,她这纯属于自个儿怎么方便怎么来。

宁姐儿已经烧好了火,大锅里水汽蒸腾。

黄樱摆好馒头大的碗,碗里浅浅用猪毛刷刷了点油防粘。

她将混匀的蛋白糊倒进碗中,只倒七分满,蛋白会长高。

每个上面还放了红枣碎。

碗上盖油纸,放到笼屉上蒸。

趁着这会儿功夫,她又将发的面揉好,将蜜枣馒头和蜜豆馒头包了。

宁姐儿坐在灶门前,还没灶台高,只瞧见她一只手从旁边盆里拿红枣和红豆包馅儿,却不知道她只是做样子。

馅儿都是空间里拿的。

包好的馒头放到一旁二次发酵。

屋里温度低,天然冷冻室,完全不用担心发过了。

蛋糕蒸半个时辰,再焖一会儿以防回缩。

接着蒸馒头。

全程要大火。

宁姐儿小眉头皱着,“这蒸鸡子糕忒费柴!”

满屋子红枣鸡蛋糕的香味儿,她吸着鼻子咽口水,“我替二姐儿尝一口可好吃?”

黄樱笑,这丫头鬼灵精!

她从碗里拿出一个蛋糕脱模,蛋白膨胀,从碗里冒出了蘑菇头,上面点缀红枣,闻着就香。

苏玉娘长了千里眼似的,在屋里警告,“不许给三姐儿吃!”

小丫头老成地叹了口气,委屈地撅嘴。

嘴边突然塞来一块甜滋滋的糕,红枣的味儿直往鼻子里钻,她没反应过来,已经“啊呜”一口吞进去,眼睛瞪大了。

那鸡子糕吃在嘴里,不用咬都化了,好甜,好香!还有红枣,咬下去全是枣味儿!

小丫头惊呆了。

黄樱给允哥儿也喂了一口。

两个小孩傻眼了。

允哥儿晕乎乎的,抓着她衣摆,“二姐儿,这也太好吃了。”

黄樱挑担儿出门,宁丫头非要跟她走,她一人塞了个馒头,“外头冷,好生在屋里待着。”

允哥儿乖乖推回来,“允哥儿不吃,二姐儿卖钱。”

“还多着呢,快吃!”

她挑起担子,这回馒头比早上多五十个,还多了三十个蒸蛋糕。

国子监。

巳时。

宋直讲结束经义讲学,学生们立即哄闹起来。

谢昀将桌上笔墨乱塞进书笼,“走,去水柜街!”

“去作甚?”

“买馒头!”

崔琢:“不去。”

“为何?!早些去,晚了怕是买不到,那馒头滋味忒好!”

“去了怕也买不着。”崔琢记得那小娘子篮子里并不很多。

“她明儿还来。”

谢昀一脸失望,“我还想给我娘买些呢!”

他只失望了一下,立即道,“午膳去哪吃?我不吃膳堂!”

崔琢:“我也不吃。”

膳堂狗都不吃。

“去铁屑楼如何?他们家入炉羊,罨生软羊面许久没吃了。”

“行。”

刚出讲堂,偏碰上周琦几个,那厮正手舞足蹈乐呵呢。

谢昀冷哼一声,视线刚要移开,却见他手里拿着熟悉的馒头。

他脸色更黑了。

周琦正拉着吴钰说话,视线扫到谢昀,也哼了一声,声音变大,“且说好了,咱们今儿上铁屑楼!”

谢昀脚下站住:“我们方才便决定去了,不许跟着我们!”

“嘿分明是我先说的!”

“我先说的!”

“我先说的!”

说着便撕扯了起来。

崔琢站在一旁,满脸无语。

书童们急得团团转。

“崔郎君,快劝劝四郎罢。”

韩修让吴钰将周琦拉过来,“想被罚可以再大声点。”

然而已经迟了。

蒋学正听着声音便过来了,“又是你们两个!”

两人被罚抄书。

谢昀气得头顶冒烟。

周琦也气得不轻,“都怪你!”

“分明怪你!”

蒋学正笑呵呵地摇头,捋着胡子出去了。

黄樱挑着担儿到水柜街的时候,正逢国子监酉时下学。

她听见三三两两的学生议论周谢两家之事。

这事儿也不算稀奇,当初闹得挺大。

周家是寒门新贵,周大人乃天宁二十年科举状元,如今任着吏部尚书,乃实打实的紫袍玉带二品大员。

谢家乃治学世家,谢大人授龙图阁直学士,曾教官家读书,乃当世大儒,任户部尚书,深受官家信重。

说起来都是市井小民仰望的存在。

这周家有位小娘子,行四,人称周四娘,是出了名的长得好,学问好,品行好,可谓一家有女百家求。

周家跟谢家毗邻,同住宣德门前天街东第四坊——昭德坊。

谢家呢,有个谢二郎,也是出了名的学问好,——殿试官家钦点的探花郎。

相貌也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年南郊大礼,要选定官家坐玉辂时的执绥官,这个人,百官选来选去,官家一拍手定了,“谢晦之。”

百官哗然,说他资历不够。

以往要么是帝王近亲,要么宰执重臣,谢晦之,不够格。

官家说谁比他长得好,谁来。

朝臣哑然了。

当年南郊祭祀,观看的百姓,尤其小娘子小媳妇挤得不要命了,就为看一眼这谢二郎容貌。

但就是这么个人,好好的官当着当着,他不干了,要出家。

谢家一时间鸡飞狗跳的。那段时间汴京城里天天有热闹,街巷闲话,三句不离谢二郎。

听说这人度牒都办了,法号都有了,就差剃度了。

谢家大娘子愣是站在太平兴国寺门口,扬言谁敢给她家二郎剃度,她就跟秃驴拼命。

为这,兴国寺至今也对谢家人没好脸色,每逢浴佛节,赠浴佛水唯独掠过谢宅。

总之,谢二郎这个家没完全出成,只能算出了一半。

然而,更炸裂的发生了。

周四娘出家了!她可不是玩儿虚的,直接剃度出家。

喝!

连官家也吃上了瓜,问周大人和谢大人,到底怎么回事。

谢大人一问三不知。

周大人一问脸黢黑。

总之,两家从此不合,梁子就此结下了。

……

“黄家馒头咧!刚出锅的热馒头!蜜枣馒头——蜜豆馒头——香甜松软的红枣鸡子糕咧——”

“小娘子——”黄樱回头,见又是早上的小丫头,她挑着担儿走过去,“小娘子买馒头么?”

早上天黑,这会儿看清小丫头打扮,比寻常百姓颜色鲜活些,头上插了栀子绒花,腕上带着薄薄的银镯儿,只是宽大了许多,不太合尺寸。

小丫头递过来三十个方孔钱,“各色馒头捡两个罢。”

黄樱笑:“只蜜枣和蜜豆馅儿的,红糖的这会子没做呢。”

“那鸡子糕是甚么?”

“是我家的秘方,用红枣、鸡子和麦面蒸的甜糕,这个费糖,费鸡子,也费炭火,所以贵些,二十文一个。”

“二十文!”

黄樱笑:“是呢!小娘子可以尝尝,好吃再来买。”

她用油纸包了块试吃的给小丫头。

小丫头狐疑地接过,闻了闻,一股很浓的枣味儿,香香甜甜的。

她一口咬下去,眼睛瞪大,还不待细品,已经咽下去了。

她从未吃过这样的糕饼,怎地软成这样?入口即化,好生奇妙。

“可好吃?”

“忒贵,二十文能在州桥吃份煎燠肉。”

小丫头撇着嘴,“蜜豆和蜜枣各捡三个罢,我家娘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