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汴京算学娘子 岐风习习

34. 你的时代,真的很好![番外]

小说:

汴京算学娘子

作者:

岐风习习

分类:

古典言情

书店里的暖光落在书页上,司马蓁看着王珩消失在玻璃门外的背影,她低头摸了摸口袋里那块自己打磨的金属片。

边缘被磨得光滑,像极了当年随她坠入黄浦江的那半块。

方才王珩笑着说“朋友都叫我阿珩”时,她几乎要忍不住说出“我是司马蓁,是你在北宋最要好的姐妹”,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她不能急。

林晓说过,这个时代的人不信“穿越”“前世”,若是贸然坦白,只会被当成疯子。

更重要的是,她要确定,眼前这个鲜活的王珩,是否真的会在未来踏上那条去往北宋的路。

若是她能在这个时代安稳生活,不必经历战火与离别,司马蓁甚至想,或许不提醒才是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司马蓁开始有意无意地“偶遇”王珩。

她摸清了王珩的作息:每周三下午会来书店找历史类书籍,周末会去附近的咖啡馆写论文,偶尔还会去市图书馆查阅宋代会计制度的史料。

司马蓁总是坐在不远处,看着王珩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表格皱眉,看着她为了一个史料出处和同学打电话争论,看着她咬着笔杆思考论文框架。

这些模样,和北宋时那个捧着账册、拨着算珠的王珩渐渐重合,又截然不同。

这天周末,司马蓁像往常一样坐在咖啡馆的角落,手里捧着一本《宋代经济史》,目光却落在斜前方的王珩身上。

王珩正对着电脑里的“宋代账簿复原图”发愁,手指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时不时抓抓头发。

司马蓁看着她手边摊开的笔记本,上面画着简单的算符,菱形代表“借”,圆形代表“贷”,和她们当年在流求教番民的结绳符号几乎一样。

“这个‘四柱清册’的平衡公式,到底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还是另有其他记载啊?”

王珩对着电话那头抱怨,语气里满是无奈。

“我找了好几本史料,说法都不一样,再这样下去,我的论文要写不出来了。”

司马蓁端着咖啡杯走过去时,王珩刚挂了电话,正趴在桌子上叹气。

“你也在研究宋代会计制度?”

司马蓁轻声问,目光落在笔记本上的算符上。

王珩抬起头,看到是书店里见过的那个姑娘,愣了愣,随即笑了:“是啊,我是审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选了宋代账簿研究,结果现在卡在‘四柱清册’上了。你也对这个感兴趣?”

“算是吧。”

司马蓁在她对面坐下,指尖轻轻点了点笔记本上的算符,“你画的这些符号,很像宋代民间账师用的简化算符。”

“菱形记‘入’,圆形记‘出’,当年我在……看书时见过类似的记载。”

她差点说出“在汴京的账房里”,及时改了口。

王珩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就是觉得这样画方便,没想到还真有依据!你知道‘四柱清册’的平衡公式吗?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确切的史料。”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是对的。”

司马蓁笃定地说,“不过不同地区的账册记载略有差异,比如江南的账师会把‘开除’写成‘已支’,‘实在’写成‘见在’,但核心公式不变。”

“如果你找不到明确史料,可以去查《救荒活民书》里的州县粮账记载,里面有完整的四柱核算案例。”

这些都是她当年和王珩在江南清账时,从老账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如今说起来,还带着几分熟悉的暖意。

王珩立刻拿出手机搜索,果然找到了《救荒活民书》的电子版,翻到粮账部分时,兴奋地拍了下桌子:“找到了!真的有!谢谢你啊,不然我还得卡好久!对了,我还没问你名字呢,我叫王珩。”

“司马蓁。”

她报出名字时,心跳快了半拍。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王珩,听到这个名字会不会有一丝熟悉。

王珩点点头,把名字记在笔记本上:“司马蓁,很好听的名字。你好像对宋代记账特别了解,是不是也是学这个专业的?”

“算是……自学的吧。”

司马蓁端起咖啡杯,掩饰住眼底的情绪,“我喜欢研究古代账册,觉得里面藏着很多百姓的生活故事。比如一本粮账,不仅能看出当年的收成,还能看出官府有没有盘剥百姓,有没有赈灾救民。”

这话像说到了王珩心里,她立刻打开话匣子:“我也是这么觉得!以前我总觉得审计和会计一样,就是算账,后来接触到古代账册才发现,每一笔账都是一段历史。”

“你看宋代的‘义仓账’,记录了百姓捐粮、官府放粮的过程,从数字里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市舶司账’,能看出海上贸易有多发达,和哪些国家有往来。”

司马蓁静静地听着,偶尔补充一两句。

她说起市舶司账里的香料关税计算方式,王珩立刻追问细节;她说起西夏的“窖藏粮账”会用特殊符号标记霉变粮食,王珩赶紧记在笔记本上。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两人之间,咖啡的香气里,仿佛飘着千年之前汴京账房里的墨香。

从那以后,王珩常常主动约司马蓁见面。有时是在书店,一起找史料;有时是在图书馆,对着古籍复印件讨论;有时是在小吃街,一边吃着现代的“炸鸡”,一边聊宋代的“馓子”。

王珩会跟司马蓁说她的烦恼。

论文选题太难,父母希望她考公务员,可她更想做古代会计研究;也会说她的梦想,以后想办一个古代账册展览馆,让更多人知道审计不仅是和数字打交道,还是历史的见证。

司马蓁总是认真倾听,偶尔给出建议

她看着王珩为了梦想努力的样子,心里既欣慰又纠结。

她越来越确定,这个王珩就是未来会穿越到北宋的那个阿珩,她们骨子里对“账”的热爱,对“公平”的追求,从未改变。

可她也越来越犹豫,要不要告诉王珩真相。

若是说了,王珩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想办法改变命运?若是不说,看着王珩一步步走向那条充满苦难的路,她又于心不忍。

这天,两人在市博物馆看“宋代文物特展”,展柜里放着一本复制的南宋粮账,上面的算符和她们当年用的一模一样。

王珩站在展柜前,看得入了迷,轻声说:“你说,要是能回到宋代,亲眼看看这些账册是怎么记出来的,该多好啊。我总觉得,那些账师一定很了不起,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能把账算得这么清楚,还能通过算账帮百姓做事。”

司马蓁的心猛地一紧,她看着王珩眼中的向往,突然想起北宋时,王珩也曾对着西夏的粮账说过类似的话:“要是能亲眼看看这些账册背后的故事,该多好啊。”

原来,无论在哪个时代,王珩的初心都没有变。

“其实,古代账师也很辛苦。”

司马蓁轻声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们要面对官府的压迫,要保护百姓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就像这本粮账的主人,可能为了记录真实的收成,被贪官诬陷,丢了性命。”

王珩愣了愣,转头看向司马蓁:“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好像……你亲眼见过一样。”

司马蓁避开她的目光,看向展柜里的账册:“我只是从史料里推测的。你看这本账册上的墨迹,有些地方颜色很深,像是被眼泪打湿过;还有几处涂改的痕迹,可能是账师在记录百姓苦难时,忍不住改了又改。”

王珩沉默了,她再看那本粮账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

过了一会儿,她轻声说:“就算辛苦,我也想试试。要是我生在宋代,我也想做一名账师,帮百姓算清账,帮天下理清糊涂账。”

司马蓁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她知道,这句话,就是王珩未来穿越的“因”。

她对古代账师的向往,对公平的追求,早已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只待一个契机,就会生根发芽。

从博物馆出来后,两人沿着河边散步

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像极了当年她们在流求看到的珊瑚海。

王珩突然说:“司马蓁,我总觉得跟你特别投缘,好像我们认识了很久一样。有时候我跟你说古代账册的事,你总能说到我心里去,比我同学还懂我。”

司马蓁停下脚步,看着王珩清澈的眼睛,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从口袋里掏出那块打磨好的银面具,递到王珩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