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继福晋 邈邈一黍

4. 第 4 章

小说:

继福晋

作者:

邈邈一黍

分类:

古典言情

另一边,淑娴也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有几分离别的愁绪,还有几分……馋。

好不容易睡着了,大馋丫头梦里都是红烧猪蹄。

等到再睁开眼,肚子空空,肠鸣声适时响起,阳光打在窗户上,早已过了早膳时间。

难得睡个懒觉,这也算是新娘子的特殊福利吧,不过迟来的早餐只有一碗面茶。

所谓面茶,并非是茶汤,而是提前炒熟的小米面,吃的时候直接倒热水冲开,很粘稠,也很饱腹。

至于味道,反正面茶里是吃不出肉味。

“喜服样式复杂,不方便如厕,所以新娘子出门前基本不喝汤水。”李氏轻声跟小姑子解释道,“忍一忍,等到王府换下喜服后,便能随意吃喝了。”

最后一天了,没什么不能忍的,淑娴乖乖应下,绞脸绞眉毛的时候也很是配合,疼了也一声不吭。

这是她待在家里的最后一日了,将来回娘家,也是以出嫁女儿的身份回来,还是不一样的。

身上的喜服,头上的朝冠,都是内务府送来的,连脖颈和两肩佩戴的朝珠都是。

朝冠有三重二层,顶珠是红宝石,金翟五支,每支镶东珠五颗、小珍珠十九颗,后金翟一支,镶了十六颗小金珠,翟尾垂珠三行两就,共一百七十二颗珍珠。

朝珠则是由一百零八颗圆形宝石串成,挂在身上的可不只一盘,而是三盘,一盘蜜珀,两盘珊瑚。

这一身穿在身上,少说也得二十斤,在盛夏的天气里,还没盖盖头,额头鼻尖就已经有汗珠渗出来了,弄花了妆容。

“这……洗了脸重新上妆吧,不涂粉画眉了,只抹面脂和口脂。”觉罗氏果断道。

此时不由在内心庆幸,幸好她压着闺女捂了一个多月,便是不涂粉,也还算白净。

不然在这炎炎烈日里,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觉罗氏和李氏亲自动手,用棉帕子浸了温水,小心把脸上的妆擦干净,最后涂上一层面脂,预防脸干。

蒙上盖头,人就跟半瞎一样,被大哥背上花轿,一路摇摇晃晃,被扶下花轿,听着‘夫妻对拜’的唱念声转身拜下去,最后再被扶进所谓洞房。

有轻微幽闭空间恐惧症的淑娴整个人烦躁不已,靠深呼吸才能勉强控制住自己扯下盖头的冲动。

终于,盖头被秤杆掀开,入目的是一张古铜色的面庞,眉飞入鬓,眸如漆星,鼻梁挺直,鼻子下面是一圈被修剪过的络腮胡……足以遮住半张脸的胡子。

面容很符合淑娴对古代武将的刻板印象,威风中透着粗犷,正气凛然。

秤杆掀开盖头,直郡王瞧见的是一张看起来不太高兴且很健康的脸。

新娘皱着眉头,看着有些许的不耐烦,但这张不施粉黛的脸上却是透露着满满的鲜活和健康。

气色好极了。

一旁的嬷嬷适时端过子孙饺子,放在两人中间。

“生不生?”

直郡王囫囵吞咽下去:“生!”

淑娴:“……生的!”

妈呀,饺子里的馅儿真是纯生的。

她还以为饺子皮都熟了,里面的馅儿大抵会是半生不熟的,结果也不知道师傅是怎么做的,熟了的面皮里裹着的是连一分熟都没有的生猪肉!

炫技倒也不必炫在这里。

她再馋肉也受不了这个,嗓子眼里一阵翻涌差点吐出来。

淑娴没吐,但也强忍着没往下咽,只是假装做出咽下去的样子,然后抿唇微笑,一副腼腆不好意思开口的样子。

等直郡王带着其他人出了洞房,淑娴这才招手,让山竹拿帕子给她。

“姑娘,这可不兴吐,子孙饺子是好兆头。”山竹一边回头看了看门窗,一边着急又小声的劝道。

淑娴摆了摆手,吐都吐了,收不回来,再说这生孩子的好兆头,她却是不想要的。

“山竹,再去拿盏茶过来,石榴去屋外找王府的人,和她们一块去厨房拿些饭菜过来,咱们饿半天了,都吃点。”

淑娴想了想又补充道:“多来几个肉菜,拿着打赏的荷包去。”

赵嬷嬷欲言又止,想说这不是新娘子该做的,可她是看着这位小祖宗长大的,深知福晋不在这里,没人能让这位小祖宗改主意。

算了算了,不是什么大事儿,何苦让小祖宗不痛快呢,今儿可是小祖宗大喜的日子。

赵嬷嬷不开口,山竹已经劝过了,石榴拿着打赏的荷包出了门。

而剩下的葡萄和小桃都是打小就跟着姑娘的,跟着姑娘骑马拉弓习武,也跟着姑娘读书攒钱看话本,可以说她们才是最了解也最理解姑娘的人。

一盏清茶,半盏用来漱口,半盏下了肚,肚子却是越发越饿了。

山竹和葡萄帮姑娘拆卸头饰,赵嬷嬷和小桃则是帮自家姑娘取下身上的饰品,把厚重繁琐的喜服换下来,换上一水正红色的单纱袍。

不多时,石榴便领着两个拎着食盒的丫头进了门。

“奴才给福晋请安。”

“起来吧。”淑娴等两人行完了礼才道。

石榴边往外端盘子,边介绍道:“福晋,这些都是膳房现做的,干炒鸡脯片、芙蓉蛋、松果肉、炸羊肉圆、烧豆腐、煎银鱼、炝芽笋、火腿羹,还有两盘饽饽。”

淑娴注意到石榴改了称呼,入乡随俗嘛,在哪个山头就唱哪个山头的歌,她也素来如此,换哪家公司就要遵守哪家公司的规章制度,接受人家的企业文化。

像现在,她没有跟嬷嬷和石榴几个人分食,而是留下一半的菜品,剩下一半的菜品直接赏下去。

用膳的时候,靠一侧夹菜,等吃的差不多了,再把剩下的菜赏下去。

这便是紫禁城里的规矩。

而皇子们搬出紫禁城,开府之后,也依旧沿袭着紫禁城的规矩。

她在宫中选秀那半个月学到的规章制度,如今也算派上用场了。

**

王府前院,张灯结彩,红灯红绸随处可见。

出宫开府的皇子们都来了,从三爷到八爷陪着宗亲长辈吃酒。

裕亲王、简亲王、庄亲王、康亲王、信郡王、安亲王、恭亲王,光是宗室王爷就来了七位。

除了他们,还有各王府的世子、阿哥,以及直郡王所在的镶蓝旗里有爵位的宗室。

宗室几位王爷难得来的这样齐全,这是直郡王初次大婚,以及其他几位皇子大婚时都不曾有过的规格,也就太子爷大婚那日来的这么齐全。

按道理,娶继室是不应该比娶元配更隆重的。

但无论是大阿哥当年娶妻,还是三爷、四爷、五爷、七爷和八爷娶妻的时候,都还只是光头阿哥,又住在宫中只有三进的阿哥所里,没资格大办,也没场地大办。

再度娶妻,昔日的大阿哥已经是郡王了,继福晋张氏又是内务府以亲王福晋的纳彩礼规格聘娶的。

显然,能决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