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殿下三思啊 雾十

第 24 章 入主东宫第二十四天:

小说:

殿下三思啊

作者:

雾十

分类:

衍生同人

第24章入主东宫第二十四天:

【太子妃回宫了吗?】

比太子殿下的指腹更火热的,是朝臣们激烈的讨论,宛如菜市场一样的争执,吵到后面就差撸袖子直接上了。

而这一切的起源,仅仅只是礼部侍郎的一封上书。

年关将近,太庙郊祀在即,但上一批的斋郎已过冠龄,礼部侍郎请奏陛下,要不要再重新筛选一批斋郎和斋娘。

所谓斋郎斋娘,就是给准备祭品,在郊祀开始前进行洒扫、布置,以及轮班换岗的年轻人。

又分为太庙斋郎/斋娘和郊社斋郎/斋娘。

总之,是个没有人员定数,也没有任何品级,但却能郑重其事放在上朝时讨论的特殊存在。

因为斋郎斋娘和挽郎一样,都是只能从世家子弟、官员子弟中筛选,而入选条件的硬性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祖父母或父母的官职在四品以上,或出身五姓七望的三代谱系,五官端正,身材高大,不能有残疾,年龄在十三岁到二十一岁之间的优秀年轻人。

如果沈里在这里,大概要吐槽一句,这是筛选赛级犬呢?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为什么要筛选这些赛级犬,咳,不是,是筛选斋郎斋娘呢?因为只要当了斋郎斋娘,礼部就会在后续把档案移交吏部,可以直接参加吏部的铨(quan)选了。

也就是说,不用参加科举,便可以入朝为官,虽然品级只会从**品开始,如果觉醒了血脉,起步的官职会更高些。

总之,就是一种皇帝对四品以上大臣及老牌世家门阀的照顾与赏赐,和赏赐金银土地没什么区别。

沈里他爹当年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当然了,朝堂上有一部分大臣是十分鄙夷靠这样入仕的衙内群体的,但对于另外一部分大臣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好比……

站在第一排的太子闻时颂,在礼部侍郎出列后,就用狭长的双眸,不着痕迹的撇了眼右后方的韩仆射。

作为尚书省的二把手,韩仆射走的一直是刚正不阿,从不徇私枉弊的人设。他最出名的事迹,就是过去在礼部主持科举时,为了避嫌而生生撤了自家二儿子的春闱名额。当然,他二儿子也是真的有本事的,在后面一届重新参加科举,还是杀出了重围,如今正和他爹一起站在朝堂之上。

没人觉得礼部侍郎的这一提议和韩仆射有什么关系,只把目光扫向了几家正有适龄子弟,却又苦于没什么能力的世家门阀。

只有闻时颂敏锐的意识到了,韩仆射的小儿子韩乐风,就是之前和沈里产生过落水矛盾的那位,正是礼部侍郎口中已过冠龄的上一批斋

郎之一。

想换新人,自然要先安置旧人。

如何安置呢?那自然是觉醒了血脉的赶紧安排入朝,没觉醒血脉的去吏部和其他待选官员一起熬资历啊。

而你说巧不巧,就在前不久,韩乐风刚刚觉醒了血脉。

礼部侍郎的这一请奏,就像是一块石头掉入了湖面,立时就引起了极大的涟漪。武官集团还好,他们的子弟有自己的入仕渠道。文官集团几乎是当下就泾渭分明的分为了两派,当面锣对面鼓的拉开了阵仗就要开打了。

有直接跳出来旗帜鲜明反对的,他们不愿朝廷再选斋郎斋娘。

这些朝臣的身份一目了然,都是靠自己的本事从科举中一路杀出来的大佬,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还很年轻,还没到要开始为家中子孙发愁的年纪,他们十分鄙夷无才之人的不劳而获,觉得这太不公平了。

况且科举制度已经逐步完善,朝廷并不缺少官员储备,实在没必要再从其他渠道开源。事实上,自几年前孝贤太子的葬礼之后,就已经不曾再筛选过斋郎斋娘了,索性不如就此废除。

支持者也是振振有词,祖宗之法可不变,斋郎斋娘的制度由来已久,岂能是你说废就废的?

这些人的身份也是一目了然,多是以世家及家里恰逢有不争气子孙后代的朝臣为主。

他们真的很着急想上车,上一次太子去世,自家孩子没选上挽郎,就已经让他们很闹心了。

所谓挽郎,就是在皇亲国戚的葬礼上唱挽歌的人,还必须是皇帝、皇后一类的重量级成员。这种事吧,可遇而不可求,随机性比较大,总不能每天坐在家里等着咒死几个皇子公主,对吧?

上一届的挽郎还是孝贤太子去世时产生的,他们在葬礼之后直接都转为了斋郎,导致本就人员冗杂的斋郎好几年了都没再筛选新人。

如今斋郎有望重选,他们自然不可能错过。这可是关乎自家不争气的后代能不能吃上国家铁饭碗的人生大事,谁挡谁死!

结果不管两边怎么吵,他们都还蛮势均力敌的,到最后也没能吵出一个结果。

老皇帝被他们吵的头风病都犯了,一手支着脸揉搓着太阳穴,一手不耐烦的挥了挥明黄色的宽袖,他表示,既然此事争议颇大,那今日就先这样吧,众爱卿后面各抒己见上个折子,他看看再说。

简单来说就是老皇帝觉得咋样也行,索性不如少数服从多数。

也就是说,要看中立派后续的站队情况了。

朝臣们对于这么一个结果虽然略有遗憾,倒也不是不能接受,只当下就转变思路,开始盘算着有哪些中立派可以拉拢,增加自己这一边的筹码了。

大多的中立

派不是皇子公主,就是子孙后代另有入仕途径的武将集团。

都是难啃的骨头。

反倒是辛苦谋算半天的韩仆射懵逼了,因为在他自认为十分完美的计划里,不管陛下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再选斋郎斋娘,前一批的斋郎斋娘都是需要安顿的。他挑起这个事的重点就是为了让老皇帝看到上一批苦苦待选的斋郎斋娘,他只有韩乐风这一个小儿子了,根本不在乎下一批斋郎斋娘的死活。

但韩大人怎么也没想到,龙体不适的老皇帝会一推二五六,既不选新人,也没打算安置“老”人。

他本应该利于不败之地的计划,就这么被不上不下的卡在这儿了。

韩仆射终于开始着急了,因为文官吵来吵去吵个没完的做派他可太了解了,要是这个事拖个几年,那他儿子岂不是也要在家里等个几年?他的老妻在小儿子觉醒血脉之后就一直在提,他也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成。这要是不给安排了,他这个年都别想好过。

闻时颂看了眼嘴里发苦的韩仆射,也就和他错身而过了。今天这处大戏还算有趣,自认是猎手的人最后反而被自己提出来的笼子困住了,这个反转他很喜欢。

太子高兴了,那自然要有人不开心。

尤以四公主和五皇子这样的聪明人为首。

本来看见朝臣为了壮大自己的派系而四面活动,他俩还觉得是自己出手拉拢势力的好时机,但在看到闻时颂上扬的唇角后,他们又有些迟疑了。

他们此时的内心就像是在烙千层饼,第一层是闻时颂只是在看热闹;第二层是觉得闻时颂故意摆出看热闹的样子,好引他们上钩,就等着抓他们私自结交朝臣的小辫子;第三层又变成了闻时颂猜到他们会这么想,所以故意摆出这个引人疑窦的样子,阻止他们卖人情给其他朝臣,防止他们拉拢并壮大自己的势力……

那真是一层套一层,想的头都要大了,也不知道闻时颂到底在几层。

他们委实是想的有点多。

但也不能怪他们想这么多,对于大启的皇子公主来说,这个世上不会有人无缘无故的害自己,但他们的兄弟姐妹一定例外。

闻时颂童年最难受的部分,是他从小在朝臣家中长大,到了六岁才被接回宫中,哪怕皇兄母后其实对他不错,可他始终还是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他听不懂皇兄与沈里偶尔宛如打暗语一样只有他们知道的过去趣事,见不得母后宫里满是沈里用得惯的痕迹,他与他们格格不入。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童年确实是不幸的。

但幸运的是,不只有闻时颂一个人经历了这样的不幸,他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一样,除了他皇兄以外,他们所有

人都是在朝臣家里长大的。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这些成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手足彼此之间真的很难亲近起来。

面对外人猜忌自然丛生。

而老皇帝这个父皇呢?年轻的时候还好他算是一代明君了雄才大略一统江山可随着他的年纪不断增高对朝廷与大臣的掌控力不断降低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他就开始对自己这些年富力强、正值壮年的儿女产生了警惕情绪。

老皇帝对于忌惮的势力最喜欢玩的一手就是制衡让互相消耗。

也就渐渐养成了如今这种养蛊一样诸皇子公主互相谁也不服谁又谁都并不能完全打压住谁只能憋着气想弄死彼此的气氛。

至于闻时颂到底是怎么想的……

只能说他只想上了肩舆赶紧回东宫看看沈里回来了没有。

事实上他还没回去呢就已经忍不住开了口对随侍在侧的大太监洪梁问道:“太子妃回宫了吗?”

穿着一身靛色宫袍的洪梁却只能赔了一个尴尬至极的笑容因为这要怎么回答呢?他只能暗示的看了看此时天上的太阳说一句今天的早朝散的有点早。以他对他们太子妃从小到大的作息了解沈郎君此时起没起来

事实上沈里起来了。

他这天难得起了一个大早当然对比社畜太子的话那还是晚了不少的。沈里的每一天就像是被小猫咪赐予了幸福魔法只需要负责开心就可以了。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抽筋。

谁能想到这个愿望他在古代无痛就实现了呢?

昨晚在和闻时颂讨论完给小猫送礼的详细计划之后沈里那真是沾枕头就睡一秒都没犹豫睡眠质量还是那么好一夜无梦起来之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的。

最重要的是在沈里醒过来的时候太子闻时颂已经走了。

也就是说至今还留在沈家的东宫队伍里沈里这个太子妃是最大的什么时候回去他说了算。

沈殿下英明决断当下就决定……先陪他习惯性早起锻炼的祖父沈老爷子吃一顿地地道道的老雍畿早餐:暖锅。

暖锅说白了就是火锅。

别问为什么大早上要吃火锅沈里也不知道他只知道他在堂前看祖父大马金刀的耍了一套长七寸、宽四寸的九连大环刀后他小姑已经连纯银的暖锅都在小泥炉上支好了。

热气腾腾香飘四溢。

沈小姑一边等着对象给她调芝麻酱一边对沈里嘚啵得:“我跟你说里里这个世界上再不会有比银锅更适合打暖炉的存在了至少比金锅靠谱。”

首先就是众

所周知的银能测毒,不怕被人加料;其次就是银锅比金锅的性价比高,这俩都坏的都很快,但至少银锅可以随时换,不用心疼钱;最重要的是,银锅总能快速而又均匀的加热食物,比金锅不知道靠谱多少。

刚还觉得自己穿越后小变有钱人的沈里:……意思是你用过金锅?

是的,沈却金不止用过金的,还对金锅满腹牢骚。她对侄子疯狂抱怨:“你是不知道上次用金锅多给我丢人,我当时可是请了阳邑她几个手足一起吃饭欸。结果连肉片都煮的半生不熟的,有些边缘还没熟,有些内芯已经熟过了头,白瞎了我一锅上好的清远走地鸡。”

沈小姑脸上的沉痛表情做不得假,她真的很心疼那锅早知今日当初还不如直接烂在山上的鸡。

“当然了,银锅也有不便之处,好比不能煮鸡蛋,味道会变得很奇怪。”沈小姑积极和侄子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小tips。

沈里:“……”谢谢,还真是一个实用的生活小常识呢。

阳邑县主也坐在沈家的早餐桌上,她今天梳了个极其华丽的抱面,就是用双髻环抱住脸颊的那种发型,头上装饰着雍容硕大的牡丹,与额头上嫣红的花钿相得益彰。这算是大启贵族女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打扮了,整个人都会显得十分张扬。

与昨日楚楚可怜小白花的样子截然不同,也侧面证实了阳邑县主昨日所言非虚,她就是故意去气赵女王的。

也真的用那套快被碧螺春浸透的茶言茶语,把情敌气的够呛。

今日阳邑县主恢复了本来面目,竟让沈里从她身上窥见了几分清河公主的影子,或者说大启的公主大多如此,生性高傲,自由洒脱,举手投足间俱是自信天成,一看就是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才能有的自然流露。

沈老爷子今天对这小两口的态度还行,哪怕一个用银锅煮菜,另一个频繁上门。

阳邑县主来沈家的频率有多高呢?高到会给人一种她昨天就没走的错觉,亦或者把沈家当衙门,每天早出晚归准时来打卡。

但沈老爷子面对这些统统都忍了,因为他每天跟老妻告状的名额有限,他自己给自己设的,每天最多告俩人,不能给地下有知的老妻添太多麻烦。今天老爷子告状的主题满满的都是——“你儿子就是想气死我”。

沈里一脸懵逼,和小姑咬耳朵:“哪个儿子啊?”

“两个都是咯。”沈小姑表示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因为她一共就俩哥。如果她爹只骂其中一个,那另外一个挨骂名额肯定会留给她。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戎马一生的沈老爷子比较倒霉,他家有好几本。

今早沈家的两本经就同时

来了信一封比一封气人只是用银锅吃个饭的女儿反倒是显得顺眼了。

这里就要先介绍一下沈老爷子的家庭情况了沈老爷子与老妻感情甚笃一共生了两子一女。

老大就是沈里的亲爹能力比较平庸全身上下唯一的优点就是脸好性格也好。只能靠挽郎入仕混了个从七品的补阙幸好出身世家的大儿媳很有能力这些年一直把家里操持的井井有条也是在女儿沈青起崛起之前沈家说了算的那个。

如今夫妻俩远赴北疆探望女儿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反而被留下了在啸铁卫帮忙眼瞅着就要准备一起抗击蛮族了。

老二剃度了常年四海为家到处云游在这个车马很慢、烂事传的也慢的年代他多年来只能靠书信聊表思乡之情几乎很少能与家人见面。

唯一的小女儿便是不靠谱的沈小娘子沈却金了她对当女官没兴趣也没觉醒血脉只喜欢赚钱。年轻的时候说要专注事业不想成婚沈老爷子依了她;后来又突发奇想要和博陵赵氏的世家女成婚沈老爷子也依了她;再后来又不知怎么非要与前妻和离最近正在和县主找对象……

只能说是非常精彩的拉子的一生了。

如今就住在沈家隔壁。

准确的说其实隔壁也是沈家的一部分只是前不久才被沈老爷子命人搭了一堵墙出来据说是因为看见老三这张脸就闹心。

沈小娘子也皮实惯了根本不惧她爹每天雷打不动的爬墙过来尽孝。

沈老爷子对此的评价是她不气死我就已经很孝顺了。

总之沈家的人员情况既简单又复杂每一个对于沈里来说都是全新的人物以前完全没听过的故事

就好像他早已不知道亲身经历了多少年。

一如他祖父拉着他去和祖母的牌位说话时从上香到磕头再到擦拭牌位沈里手上的动作不要太熟练。

而今天沈老爷子收到的两封信一封是老大写的“耶今年大概回不来了帮我在衙门那边活动一下谢了”另外一个是老二写的意简言赅一共就仨字“爹打钱”二叔虽然出家了但很显然的他虽然舍了红尘却完全没有舍下铜臭呢。

全家至少一半的人在靠老头的“低保”活着也怪不得沈老爷子每天火气这么大。

沈却金每当这种时候就格外骄傲因为她不需要靠她爹或者她行为是抽象了点但自己能赚钱啊甚至还会狗狗祟祟的试图挑战她爹的家主地位:“要不我给二哥拿点?”

“滚滚滚,赶紧滚,老子还不至于花女儿的钱!沈老爷子把桌子拍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