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月是神,
月是美女,
月是自己……
纵观大唐,要说月跟哪位诗人最是知音,李白也比不过。
那个诗人,就是王昌龄。
作为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昌龄钟情于月,在他所创作的181首诗中写到月亮的有近70首。这些诗中的月亮已不是客观的自然物象,因诗人创作的处境不同,从而赋予月亮不同的思想情感内涵。王昌龄一生的人生经历,丰富了月所体现的人文属性。
月的阴晴圆缺,月的升降冷热,其实也是王昌龄真实的人生经历的内心写照。
一生命运坎坷的王昌龄,自己虽然似乎受到命运的诅咒,却依然为失意的人奔走呼号。
一轮月,两相思,王昌龄用心体察征人远戍的愁闷,和那轮明月一样真诚地哀恸他们的不幸。而对于那些身陷“高墙”的女子则以女儿般的情怀,对着月亮哭诉内心的凄怨。
但正如月亮永远是夜空的主角一样,王昌龄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却未被打入“冷宫”,而是在诗歌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盛唐诗坛尤其是边塞诗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王昌龄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践行了其在诗歌理论中所提倡的诗缘于任性的观点,为月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从深层解析了悲苦的根源,充满了人文关怀。
虽然王昌龄的死令人唏嘘,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的诗歌,像那轮明月一样,依然温柔抚慰着着神州大地。
(二)
濠州的月,也许见过王昌龄最后一面。只是我们不知道,暮年流离的王昌龄,是否也在去世的一瞬间,把自己想说的话留给了明月?
安史之乱爆发后,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尉”的王昌龄,觉得天下大乱,逃难中的朝廷似乎没有力量再来顾及他们这些贬官罪臣,几经考虑决定出走,于是私自离开了贬所,打算回到家乡山西去。
至德二载(757年),花甲之年的王昌龄从龙标北上到长江,然后顺流东下,再走陆路北上到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只要穿过叛军控制区域就能到达山西。
当时安史叛军处在鼎盛时期,占据了长安、洛阳以及整个河北地区,山西虽然还在唐军郭子仪、李光弼手中,但也是叛军的主攻方向之一。
叛军另外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江淮,叛军尹子琦部南侵,准备攻占江淮乃至江南这片唐王朝赋税、粮食主要区域,幸好被张巡、许远在睢阳(现河南省商丘市)付出极大代价阻挡住。
王昌龄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到了濠州。谁也想不到,濠州成了王昌龄人生的终点。
当时濠州刺史是闾丘晓。“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唐才子传》记录的王昌龄之死,让人扼腕叹息。
王昌龄遇害之时,已经是花甲之年,也许他早已看透世间冷暖,对世间已经不再留恋。
也许,王昌龄会对濠州城上徘徊的月这样说:
“平生快意边关度,落叶飘零望晋阳。
青山一道同**,明月何曾是两乡。”
关于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早已成为千古之谜。
而史书上,只有一句记录证明了闾丘晓与王昌龄的死有关,《新唐书》记载:“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王昌龄遇害之时,是至德二载(757年)。此时,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正在睢阳展开,守城的官员张巡、许远兵微将寡,面对叛军攻城苦守数月。
当时唐王朝任命的江南节度使张镐负责江淮方面军事,濠州和睢阳相隔不过百余里,张镐命令濠州刺史闾丘晓救援睢阳张巡和许远,而闾丘晓唯恐招惹叛军南下,迟迟没有发兵,等到张镐调集的援军到达睢阳时,睢阳刚刚被叛军攻破三日。也就是说,如果闾丘晓出兵救援睢阳,很有可能睢阳不会失陷。
于是张镐大怒,杖毙闾丘晓,为张巡和许远报了仇,同时,也报了王昌龄的仇。闾丘晓也知道自己有罪,向张镐求情说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吃奶婴孩需要抚养,请张镐饶自己一命。张镐说“你害**王昌龄,他的亲人谁人能养?”闾丘晓哑口无言。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之所以王昌龄死在闾丘晓手中,张镐杀死闾丘晓时又特别提出王昌龄,唯一原因应该就是王昌龄在濠州惹怒了闾丘晓。
二人应该原本并无仇怨,甚至都未必能够见过面。在当时的情况下,王昌龄必定是因为力劝闾丘晓出兵,在闾丘晓拒绝之后,说出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比如“你闾丘晓坐视友军被围不救,莫非是与叛军有所勾结,准备叛军一到就举城投降?”
以王昌龄的品德和性格,这些话能说得出来。
当时睢阳形势危急,张巡苦守十个月,派遣南霁云向周边徐州许叔冀、临淮贺兰进明等人求援,结果无人来救,后来许叔冀、贺兰进明都投
降了安史叛军。闾丘晓所在的濠州与睢阳最近,睢阳一旦失守,亳州定是叛军下一个目标,闾丘晓拒不发兵救援睢阳,大概率是已经存了投降叛军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王昌龄一个小小的**品小官吏,在至少是正四品下的刺史面前,揭露其叛逆企图,恼羞成怒的闾丘晓必对王昌龄起了杀心。
《资治通鉴》说闾丘晓这个人傲慢凶狠,似这种敢杀诗家天子的狂人,杀他百次都不够。好在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最终替王昌龄报了仇,算是告慰了王昌龄的在天之灵。
(三)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着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后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在唐代诗人中,王昌龄始终是个迷一样的人物。
他的许多诗句我们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