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四合院:早穿20年》

第95章 秦淮茹的户口问题解密了


利用空闲时间,他结合自己实践和查阅的一些资料,伏案疾书。

几天后,一篇名为《利用枯枝落叶养殖蚯蚓进而发展家庭养鸡的简易方法》的科普文章便脱稿了。

文章写得极其务实,从如何收集枯枝落叶堆肥沤制,到如何引来蚯蚓繁殖,再到如何安全高效地收集蚯蚓喂养家禽,最后落脚到如何改善家庭副业、增加蛋肉供应、助力爱国卫生运动(除虫),条理清晰,操作性强,充满了生活智慧。

他将稿件投给了面向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科普报刊。

没过多久,一张汇款单寄到了部里传达室。

党建国兴冲冲地跑去领,拆开一看,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稿费:人民币陆元贰角整(¥6.20)。

“六块二……”党建国捏着那张轻飘飘的汇款单,站在传达室门口,感觉冬日的寒风好像更刺骨了些。

他低头看看汇款单上那可怜的数字,再抬头望望部委大楼那威严的门廊,一股巨大的落差感油然而生。

他不由得怀念起几年前,那篇关于土法制硫酸铵的文章发表后,收到那笔十三万六千块(旧币)巨款时的激动!

虽然换算成新币(1955年3月1日币制改革,1万元旧币=1元新币)其实也没多少,但看着那以“万”为单位的数字,感觉就是不一样啊!

那厚厚一沓钱揣在怀里,踏踏实实的,仿佛能买下全世界!

哪像现在这六块二毛钱,轻飘飘的,买几斤棒子面就没了。

“唉……”党建国长长叹了口气,把汇款单小心地折好塞进口袋。

时代变了,钱也“缩水”了。看来这靠笔杆子“致富”的路子,在部委大楼的阴影下,是越来越窄了。

他惆怅地裹紧了棉袄,顶着寒风,重新投入到那跑腿打杂、枯燥无味的“大事业”中去。

心中那点关于“万元稿费”的念想,如同寒风中的一缕微光,摇曳了几下,终究还是被现实的冰冷吞没了。

时间步入1955年后,四九城的脉搏随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而跳动得愈发强劲。

机器的轰鸣声仿佛成了城市的新背景音,大街小巷也肉眼可见地拥挤起来——

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建设者、怀揣梦想的农村青年,以及为谋生而进城的“盲流”,共同构成了这座古老帝都的新生力量。

这股汹涌的人潮,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新成立的街道居民委员会(街道办)甫一登场,就面临着一项艰巨任务:

梳理、登记、管理辖区内激增的外来人口,尤其是那些户籍仍在农村的“盲流”。

政策的风向在收紧,农村户口向城市迁移的门槛无形中抬高了许多。

粮油关系、子女入学、工作分配……一纸薄薄的户口页,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和饭碗。

这股风自然也吹进了南锣鼓巷的95号院。

贾家,这个由农村婆婆贾张氏、城里工人儿子贾东旭、以及农村媳妇秦淮茹组成的典型“城乡结合”家庭,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户籍的漩涡。

矛盾的中心,正是秦淮茹的户口问题。

贾东旭是正式工人,棒梗作为他的儿子,户口可以随父在城里,问题不大。

但秦淮茹的户口还在京郊农村,万一强制要求随母亲户口,那就麻烦了。

贾东旭看着媳妇每天操持家务,看着儿子棒梗一天天长大,心里盘算着:媳妇户口在村里,分不到城里的粮油票,孩子将来上学也可能受影响

虽然棒梗随父,但母亲户口有时也是隐性参考。

更重要的是,他听说农村要搞“大合作社”了,土地归公,那几亩地的“根”还能不能靠得住?

他想把秦淮茹的户口迁进城,彻底安定下来。

可贾张氏,这个在土坷垃里得了几年好处的老太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

她舍不得那几亩地!在她朴素的认知里,“合作社”听着玄乎,谁知道能搞多久?万一黄了呢?地还在自己名下,心里才踏实!

把户口迁走,地就可能真没了!婆媳俩为这事儿,明里暗里没少拌嘴。

五一劳动节,难得的休息日。

贾东旭在家里听着母亲絮叨“地不能丢”,看着媳妇欲言又止的愁容,心里烦闷得紧。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