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穿古代摆摊(美食)》
“林青叶,把碗洗了。”
对于林芫花的支使,林青叶慢吞吞:“刚吃饱饭,等我缓缓。”
林芫花懒得搭理他,因为有王家村的村民上门了。
得益于隔壁李婶的宣传,整个王家村都知道了陆英一手精湛的缝补手艺,能把破了洞的衣裳,补得完好无损。
王家村村长的儿媳听了,心动不已,这不,经由宋氏牵线,带着鸡蛋和破了的袄子登门拜访。
说明来意,村长儿媳忐忑不安。
陆英倒没觉得什么,宋氏提前跟自己通过气,自己同意了,趁着天气不好清闲在家,多挣几颗鸡蛋,给家人补补身子也是好的。
接过棉袄,陆英招呼着宋氏与村长家的儿媳沈氏落座,找来针线簸箕,拆开缝线抽丝……
宋氏家里有点急事,同沈氏交代了声,回了家。
堂屋里只剩下沈氏与陆英有一搭没一搭说着闲话,说起今日自家的茂儿在私塾见到林芫花,说起过目不忘背诵《论语》的事。
沈氏端详陆英面色平静地应和了声,似乎不见惊讶,转念想到陆英大字不识,大概不明白林芫花过目不忘的本事有多厉害。
可惜,是个闺女。
如果是个儿郎,正儿八经去私塾学几年学问,说不定将来能考个秀才回来,那才是光宗耀祖呢!
“妹子,缝好了。”
陆英的话,拉回了沈氏的思绪,接过递来的长袄,摸摸这处,摸摸那处:“真的跟宋嫂说的一样,多谢陆嫂子了。”
送走沈氏,林家桌上的竹篮子里,多了四颗圆滚滚的鸡蛋。
……
隔壁家传出公鸡打鸣了一遍又一遍,听到东厢房吱呀的开门声,林芫花在被窝里磨磨蹭蹭,睡下一整晚,双脚冰凉似铁,无奈抓过压在棉被上的袄子套上。
穿戴整齐,来到院子,老爸林书润准备好梳洗的清水,林芫花拿着牙刷,蘸着牙香筹,蹲在水井边漱口。
这个朝代已经发明出了牙刷雏形,早期以马匹马尾的毛发制作,因马匹价格昂贵,后来民间改用猪毛。
至于牙香筹,以药材与香料制作的膏体,用来清洁牙齿。
洗漱完,来到厨房,老爸用昨天的剩饭,做了个蛋炒饭。
昨天饭桌上,林书润询问大家早餐想吃荷包蛋,还是蛋炒饭,大家一致举手投票赞成后者。
“洗把手,马上可以吃饭了。”灶堂里退了火,林书润往锅里撒上一撮葱花,在碧色的点缀下,金黄的鸡蛋碎与颗颗分明的油润米粒,诱人无比。
这几日天气阴沉,妈妈陆英没法子出门找活计,特意交代了不用喊她吃早饭,这会儿还赖在床上。
弟弟林青叶起得早,一起床,闻见蛋炒饭的香气,饿得不行,拿巾布抹了把脸,来到饭桌,就着一碟辣脚子,炫了两大碗。
送父亲与林芫花出院门,林青叶惭愧不已,自己食量大,吃得太多,不像姐姐一样会做饭,会挣钱,好像是个拖累:“爸,等我有棉裤出门了,到时我跟你一起去码头扛包,我也能给家里挣钱。”
林书润没觉得儿子是拖累,摸摸他发顶:“再等等,一会儿把碗筷洗了,等你妈起床,告诉她锅里热着饭。”
林青叶:“知道了。”
林书润带着女儿一同步行到码头,其实在当铺赎回棉裤时,自己犹豫过给儿女哪个先赎?
半大的小子,身体跟火炉似的,冻一冻不打紧。
花花是女儿家,身子骨弱一点,不宜受冻,这才考量着先赎回女儿的,给当铺掌柜说了情,过半月后,再赎回儿子的。
步行了大半个时辰,父女俩抵达码头。
目送老爸离开,林芫花来到小摊等了会儿,见到杨大力挑着扁担过来。
给鱼籽鱼杂清洗、焯水,当酱料经过热油煸炒,激发出醇厚的香味,浸煮着鱼籽鱼杂,色如玛瑙的鱼汤酱汁翻滚,文火慢炖,不骄不躁,风味一点点侵入食材。
大老远,都能闻见鱼杂羹的浓香。
昨日李二柱尝了同伴的一只鱼泡,鲜得人冒口水,今日他特意赶早来到小摊,递出铜板:“三文钱是吧,给我来一碗。”
林芫花接过铜钱,往粗瓷碗里舀鱼杂羹,听对方道:“多给点鱼泡,我爱吃。”
于是,她象征性地多舀了两只鱼泡。
一条鱼只有一只鱼泡,吃鱼杂羹的人,大多更喜欢鱼泡、鱼白等,反而对美味的大块鱼籽,视而不见。
林芫花不理解,毕竟她妈妈陆英和弟弟也偏爱食鱼泡。
在现代,一斤鱼泡售价达六七十元不等,一斤鱼籽便宜的几块到十几块不等,贵一点,二三十一斤,每年进入秋冬季,【一家鱼虾】餐厅便开始售卖鱼杂锅,以泡椒和二荆条烹煮,炒出红彤彤的辣椒油汤,爆辣鲜香,锅子里头的泡椒,越煮越辣,吃到后面辣得暴汗,吸引了许多挑战辣度的美食博主……
开了张,陆陆续续,林芫花见摊子前来了几名脸熟的顾客。
扛包大力士阿牛,严叔的朋友李虎……
大力士阿牛挣得多,吃得也多,满满当当的一碗猪下水汤,加上一碗鱼杂羹,配上六张比脸还大的煎饼,吃完这些不顶饱,又去另一家摊子买来一笼鲜肉包。
看得林芫花瞠目结舌,以阿牛的天赋,如果穿越到现代,哪怕找不到工作,也能靠大胃王的体质在网络直播吃饭。
毕竟人家是正儿八经的真吃,还不催吐,一点不浪费粮食。
“李二柱,你不是说猪下水最实惠,用不着省几个铜板,怎么你也来吃鱼杂羹了?”
被同伴逮了个正着,李二柱瓮声瓮气:“还不是因为你小气,多吃你个鱼泡都不肯。”
见同伴往猪下水摊走,他低下头将鱼泡往嘴里送,煮得越久越耙糯,浸满了汤汁,太鲜了。
当杨大力返回码头时,发现小姑娘早已清洗干净铁锅和碗筷,坐在小木凳,不知等了多久。
清点完今日盈利额,一个铜板不少,他吃惊不已:“今日这么快卖完?”
林芫花想了想:“杨叔也看见了,连续两天,十斤鱼杂我都能卖完,所以我想跟你商量能不能多添一些鱼杂。”
给自己挣钱的事,杨大力哪有不应允的:“先增三斤,不够再添。”
林芫花笑笑,不说话,只有真正做出业绩才是真理。
码头就这么大点的地方,哪家小摊便宜量大,味道好,用不了几天,口碑做出来了,买卖自然就好了。
第三日,她的鱼杂羹还没煮好,摊位前已经有回头客排队等候了。
杨大力的船只停靠在渡口,等待船客满员,打量着码头的小摊前,等候了三四名工人。
奇哉,怎么都是一样的食材和调料,他烹煮的鱼杂羹,每日勉勉强强售卖完,林芫花烹煮的,咋就这么紧俏?
想不通。
他背着风,船舱里有乘客不耐烦的催促什么时候开船,杨大力摩擦着冻僵的手,好脾气地安抚:“再等等,还差一个。”
“船家等等。”大老远,有个背着竹筐的白须老翁喊了声。
见老人家年纪大,杨大力特意上前帮忙,将竹筐送上船舱:“稍微让一让,别把老人家的青蔬压坏了。”
船舱里的客人大多是中老年的菜贩子,自家吃不完的农作物,拿去售卖,能补贴家用。
见到白翁,客人们互相帮忙,不大的船只,堆满了蔬果,一道运输到河对面,对面的菜价较临江城昂贵些,能卖上好价钱。
船舱外,杨大力撑着船只,草席隔绝了肆虐的冷风,室内,菜贩们同白翁搭起了话。
“您今年高寿啊?”
“八十了。”
“哟,您这个年纪都有孙儿了吧,还出来摆摊卖菜啊。”
“都有重孙儿了,没办法,闲不住,能挣点是点。”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眨眼间,到了对岸渡口。
杨大力帮白翁背出竹筐,目送乘客离开的背影,正是因着这些中年老菜贩,对岸的百姓才能吃到物美价廉的青蔬。
返回临江城码头时,等待乘客的间隙,杨大力来到鱼杂羹摊前:“给我也来一碗。”
他倒要看看林芫花烹煮的鱼杂羹有什么魔力?
林芫花抬头:“老板,三文钱。”
杨大力:“……”
吃自己的,也要给钱?
他老老实实摸出三枚铜板,递了出去。
接过鱼杂羹,他往渡口跑去:“过会儿给你送碗来。”
杨大力边走边夹了一块鱼杂送嘴里,鱼泡入口,立马觉出点不一样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