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1984:从破产川菜馆开始》

第170章 你不懂,雪儿她不一样(63k二合一)


第170章你不懂,雪儿她不一样(6.3k二合一)

小李的笔尖在纸上游走的沙沙声格外清脆。

黄琛和隔壁桌客人的脸上,多少带着几分古怪。

这小小一块豆干和腐竹,竟被何志远上升到了这般高度。

不愧是杂志社的副主编!

何志远又尝了一块海带结,咽下后道:“相比之下,这海带结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他接着尝了麻辣口味的卤素菜,微微点头道:“这麻辣红油倒是调的相当不错,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五香原味,能品味出老卤水的香味,还有食材的本味,别有滋味。”

黄琛笑着道:“我倒是觉得麻辣的滋味更爽利,他这辣味突出的还是香辣,微麻,芝麻特别香,特别是藕和土豆,裹上红油,下酒都是极好的。”

“瞧瞧,这就是个人口味不同,喜好自然不同。”何志远也笑了:“瞧那盆里的两种卤味的剩余量,麻辣口味应该还要更受欢迎一些。”

“你倒是一点不争论。”黄琛看着他,“读书那会,为了跟小胖争辩一道菜该不该放辣椒,你可是差点和他打起来。”

“那会年纪小,太狭隘了,认定了就觉得是对的,必须和人争个高下对错。”何志远笑着摇了摇头,“这些年去的地方多了,吃过不同口味的食物,见过不同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自然有了敬畏和同理心。”

“你若知道闽、粤之地,他们把海鲜清蒸、水煮食用,你光想就觉得觉得腥味难除,食之无味。可他们知道我们把海鲜拿来红烧、爆炒,又是拍着大腿骂我们暴殄天物。”

“有道理。”黄琛点头,好奇道:“那海鲜水煮就啥也不放?那能吃吗?”

何志远笑道:“倒也不是啥也不放,葱姜料酒还是会放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吃的就是一个鲜味。但我吃不太惯,实在是有些过于寡淡,至少要配个好吃点的蘸碟嘛。”

说着,他的筷子已经夹起一片卤牛肉,好生端详着,不禁赞叹道:“这牛腱子卤的好漂亮,色泽红亮,切开后筋膜如琥珀般点缀其上,肉感看着就颇为紧实,牛肉品质好,火候把控的也很到位,不像有些卤牛肉一切开,看着就十分松散,吃起来发干发柴。”

“张老太的卤牛肉,当年可是嘉州一绝。”黄琛道。

何志远把牛肉喂到嘴里,细细咀嚼着,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咽下后道:“牛肉的口感紧实,嚼起来卤香浓郁,筋膜略微弹牙,吃起来不干不柴,越嚼越香!牛肉选用的应该是黄牛肉,牛肉的味道比较突出,没有让其他香味喧宾夺主。”

“说句实在话,这样一份卤牛肉,在蓉城那也是最顶尖的存在。”

“这锅老卤水太能打了,不管是卤猪头肉还是卤牛肉,味道都是如此的醇厚,有种穿透灵魂的力量!”

放下筷子,何志远的神情带着几分感慨,“老辈子水平果然高,这一锅老卤水和卤肉的技艺能够传承下来,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品尝到这样的美食,何其有幸。”

黄琛和小李都跟着点了点头。

“好了,小李,不写了,动筷子吃饭。”何志远和小李说道,从筷筒里抽了一双筷子递给小李,自己也是拿起筷子扒拉了一口米饭。

小李受宠若惊地接过筷子,把笔记本塞回包里,钢笔别在胸口口袋上,先夹了一块牛肉喂到嘴里。

嗯,好吃!

卤香浓郁,肉感十足,越嚼越香。

再吃卤素菜,各具风味,特别是卤腐竹,吃起来简直比肉都香。

周砚的水平确实高啊!

这卤味就算在蓉城,那也绝对是头一档的存在,只要能把名声做起来,生意肯定不会差。

吃过午饭,黄琛回去上班,何志远和小李就在门外的长椅上坐着。

何志远拿着相机,给周沫沫单独拍了照片。

“茄子!”周沫沫坐在小板凳上,笑眯眯地对着镜头比了个耶。

“好,咱们站着再拍一张。”何志远笑着指挥道,为了保险起见,这次他拍两张,避免再出现模糊洗不出来的情况。

临近一点钟,工人们吃完回去午休,准备上班,后厨也是停歇了下来。

周砚解了围裙从厨房出来,手里提着一只打包好的猪蹄放在二八大杠的车篮里,推上车出门,看着坐在树下的何志远和小李道:“何主编,让你们久等了,咱们出发去周村吧。”

“刚好坐着消消食,走嘛。”何志远笑着说道,把相机交给小李,挎上自行车。

“伯伯,锅锅,再见!”周沫沫站在门口,冲着他们挥了挥小手。

“沫沫小朋友,再见。”何志远笑着挥手道。

去周村的路上,何志远与周砚并排骑行,夸赞道:“你这卤素菜和卤牛肉味道太巴适了,特别是卤豆干和卤腐竹,用的是西坝豆腐吧?”

“何主编的嘴巴确实灵啊,这都能吃出来?”周砚一脸诧异地侧头看着他,他可从没跟客人说过豆腐干和腐竹的来历,何志远竟然吃出来了。

“我做过一期西坝豆腐宴,吃过那的豆腐干和腐竹,印象深刻。”何志远解释道,“不过那会我们找的是当地公认的豆腐大师,可今天我尝着你这豆腐干和腐竹,竟是丝毫不逊于那位大师,莫非你是去西坝拿的货?”

西坝镇也是嘉州下辖乡镇,距离苏稽有数十公里。

谈不上遥远,但也不算近。

周砚这豆腐干才卖六毛钱一斤,用得着大老远跑西坝去进货?

豆腐干虽比豆腐更容易运输,但依旧难以长时间储存。

西坝豆腐的特殊性,除了用的当地小粒黄豆,工艺有些不同之外,还和当地的凉水井息息相关。

有一种说法,西坝的豆腐大师离开了西坝就做不出好的西坝豆腐了。

“我姨婆是从西坝嫁到苏稽的,祖传的做豆腐手艺,从我奶奶那一辈开始,就是用的她做的豆腐干和腐竹。”周砚笑着说道:“她的手艺,就算在西坝,也当得起豆腐大师四个字吧。”

“在苏稽能做出这等品质的豆腐,大师二字,实至名归啊!”何志远点头,带着几分感慨道:“这么看来,你们这一家,也算是美食世家了。”

周砚闻言笑了笑,准确的说,他们应该算宰牛世家。

周村世代杀牛,到他这里把路子岔开了。

老太太的卤味确实做得好,但要不是他展露天赋,多半也是后继无人。

曾经被老太太寄予厚望的赵铁英同志,是被老太太拿着竹条打出厨房的。

路上,周砚把老太太的一些基本情况跟何志远说了,包括她从哪一年开始在苏稽桥头摆摊卖卤肉,后来是怎么靠着一锅卤肉把五个孩子拉扯长大。

他说的比较简略,主要是提了几个时间点,好让何志远提问的时候有的放矢。

以周砚对老太太的观察,很多事情她的记忆可能已经模糊,提起时间节点她或许能记得一些事情。

何志远不时点头,坐在后座的小李伸长了脖子认真听着,生怕错漏一个字。

回头到地方主编问起他答不上来,可就丸辣!

“慢点,这村道有点颠簸。”周砚提醒道。

“这算好的了,你是没见过真正颠簸的路,骑完勾子都不想要了。”何志远笑道,“听说你们村有个‘杀牛周村’的雅号,家家户户都杀牛吗?”

这不是赫赫凶名吗?文化人还是会说话。周砚笑着应道:“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杀,但论杀牛规模,目前确实是嘉州前列的。”

这个点村里没什么人在路上,周砚打了几声招呼,便带着何志远在老宅门前停下,“就这了。”

何志远把车停好,周砚当先往虚掩着门的院子里走去,一边喊道:“奶奶!”

“进来嘛。”堂屋里传来了老太太的声音。

何志远和小李跟着进门,院子收拾的很干净,角落里搭了个鸡棚,听动静应该养了不少鸡、鸭、鹅。

一进堂屋,抬头便瞧见墙上挂着两块“一等功臣之家”的红底金字牌匾。

两人的神情顿时肃穆了几分。

黄琛跟他说了老周家一门双一等功臣的事迹,当时只觉得家风忠烈,看到这两块牌匾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压迫感,顿时感觉不太一样。

丈夫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小儿子在对越反击战中重伤归来,功勋卓著,令人钦佩。

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块牌子的重量,不言而喻。

一个身材瘦削,但腰背笔直的老太太提着暖壶从厨房出来,看着三人笑着说道:“来了啊,都坐嘛,不用客气,我给你们泡杯茶。”

“您客气了。”何志远看着老太太说道,脸上多了几分钦佩之色。

“一块是我爷爷的,一块是我小叔的。”周砚给二人介绍道。

“功臣之家,实至名归。”何志远由衷感慨道。

“保家卫国,他们都说是应该的。”老太太抬头看着两块牌匾笑了笑,“也确实是应该的,不然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过。”

何志远和小李坐下,周砚把猪蹄放在桌上,过来帮着端茶道:“奶奶,给你带了个卤猪蹄。”

“要得,那我晚上又不用做饭了。”老太太笑着点头,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看着何志远和小李道:“你们是记者?”

“张老太太您好,我们不是记者,我是《四川烹饪》杂志社的副主编何志远,这位是助理小李。”何志远面带微笑的自我介绍道,“今天登门造访,是想要采访您经营张记卤味的经历和传承,做一期关于卤味传承背后的故事专访。”

老太太笑盈盈道:“周砚说上你们杂志的都是大师,我一个乡下老太婆卤个卤菜,也能上?”

“我们今天中午是在周砚的饭店吃的,吃了卤素菜和卤牛肉、卤猪头肉,味道太巴适了,是我吃过最好的卤味。”何志远一脸认真道:“周砚的手艺是从你这里传承下来的,您自然当得起卤味大师之名。”

“看来周砚也没有胡扯。”老太太微微点头,“那你想知道啥子,你就问嘛,我要是记得起就跟你摆。”

“要得。”何志远面露喜色,老太太性格倒是极好,太配合了。

之前遇到过一些老辈子,牛脾气,怎么都说不通,要是说急了,还抄起拐杖打他。

不就问个配方嘛,又不是非得回答,**就过份了吧。

小李也是快速从布包里取出笔记本,取出两只钢笔摆在桌上,还把包里的墨水瓶拧开放一旁。

以他的经验来说,自愿接受采访的老辈子都很能说,费人、费笔、费墨水。

何志远见小李已经做好准备,便开口问道:“老太太,您是从什么时候学的卤菜,又是从谁的手中学得这门手艺的?”

老太太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才开口:“卤菜的手艺是跟我老娘学的,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在做卤味,我老娘、老汉每天卤一锅猪头和一锅素菜挑去赶集卖。

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从小就帮着削土豆、藕,再大一些就刮猪毛、洗肥肠。

我老娘说这手艺是她老汉传给她的,我外公以前在蓉城大官家里头当大厨,是当时蓉城有名号的红案大师。

后来世道动荡,生存艰难,我外公违背祖训把卤味秘方和制作方法教给我老娘,我们一家才靠着这一锅卤味活了下来。

后来老娘把手艺和秘方也教给了我,十八岁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周毅,我嫁到了苏稽……”

周砚坐在一旁安静听着,老太太的语调颇为轻松,和小李刷刷的笔触声交相呼应。

狸花猫趴在一旁的椅子上,打着轻鼾。

老太太讲了一些刚到周村的事情,这些是周砚之前在她的记忆碎片中没有看到的。

“我刚嫁过来的时候,周毅老汉给他分家,分给我们的土夯房墙上满是缝缝,屋顶也全是洞,一到下雨天,外头大雨里头小雨,风穿堂而过,日子简直没法过。

但周毅勤快,杀牛之余每天闲暇的时候就补墙、修屋顶,快到冬天的时候终于把破房子修补好了。

家里还是穷,日子过的紧巴巴的,连棉衣都没得一件,我就想着做卤菜。牛肠、牛肚这些边角料收拾收拾,用卤水一卤,大家都说味道好,说干就干。

先在青衣江旁边卖,因为价格实惠,味道巴适,卖的还可以。

积累了一些本钱,我就开始卤猪头,天天挑到苏稽石板桥头卖,生意越做越好,卤肉从十斤卖到二十斤、一百斤,挑不动了,就买了头驴,弄了辆驴车……”

老太太讲的不疾不徐,讲到生意日渐变好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到丈夫随军出川,眉头又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